2023年到2024年第一季度,尽管终端新能源车企深陷价格战,但仍保持了营业收入的正增长。
相对的,大部分锂电中上游厂商却面临产能利用率大幅减少、营收下滑、产品价格降低和行业地位下降的困境。未来,锂电中上游厂商可能还会经历一段艰难时期。
1、锂电行业中上游厂商集体遇冷
受益于政策和销量,2021年-2022年锂电产业链中上游厂商大幅扩张产能。
庞大的新增产能在23-24年集中释放,让锂电产业链中上游厂商出现供给过剩。
(1)中上游厂商的产能利用率下滑严重
2023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然而,动力电池和锂电材料厂商的扩产幅度均超过50%。因此,国内锂电厂商的产能利用率下降了20个百分点,低于50%。
锂电材料厂商的情况更为严重。根据摩根大通的最新数据,隔膜厂商的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近30个百分点至50%。电解液厂商的产能利用率也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低于30%。
(2)电池扩产速度开始放缓,龙头有望率先走出困境
好在,如今大多数动力电池厂商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放缓扩产步伐,减少资本开支。以龙头公司宁德时代为例,今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的资本开支出现放缓迹象,宁德时代的固定资产为1145亿元,首次出现环比下滑,在建工程为262.2亿元,同比也下滑18.9%。
未来,作为锂电龙头厂商,宁德时代凭借高品质电池产品,与众多终端新能源车企紧密合作,需求量稳定且扩产进度放缓,后续产能利用率将有所改善。然而,二三线动力电池厂商如亿纬锂能和国轩高科等,可能还会继续面临产能利用率下滑的困境。
相对应的是,上游的锂电材料厂商仍然拥有大量在建固定资产,并且在建固定资产的增加额高于固定资产。以负极龙头公司璞泰来为例,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为67.45亿元,同比增长14.44%,环比基本持平;但在建工程为61.36亿元,同比增长108.14%,环比增长20.8%。
因此,短期来看,上游锂电材料厂商的产能利用率恐难以改善。
(3)未来电池和材料价格改善可能性不大
除此之外,由于整体锂电市场的供大于求,中上游的行业地位和话语权也开始向终端进行转移,动力电池和材料价格的下降不可避免。并且,中短期内,产品售价想要有所改善也不太可能。
2023年,动力电池市场的价格战强度在不断提升。磷酸铁锂电芯(动力型)和三元锂电芯(动力型)的均价降幅高达55%左右;四大材料中正极材料(三元523)、负极材料(人造石墨)、电解液(三元常规动力型)和隔膜(湿法基膜5微米)的降价降幅分别高达63%、64%、55%和17%。
而且2024年,在终端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硝烟下,动力电池和锂电材料的价格下滑趋势明显还在继续。
2、上游锂电材料厂商的苦日子还将继续
2023年,尽管产品价格下滑,但销量提升抵消了部分影响,终端新能源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商仍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正增长。然而,锂电材料厂商则全军覆没,没有一家在2023年实现利润增长,营收也全部同比下降。
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中下游厂商为节省成本,持续向上游厂商传导定价压力,导致材料售价下降幅度大于出货量增长幅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的大背景下,上游锂电材料企业的行业地位和议价权被削弱,面临现金转换周期延长、库存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天数增加的困扰。
以电解液龙头厂商天赐材料为例,2023年其应收账款天数大幅提高61.3%至104.3天,库存周转天数增加18.6%至55.93天,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降低45.4%至22.74亿元。
展望未来,锂电材料厂商的困境可能持续。相比新能源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商,锂电材料厂商对政府补助的依赖度更高。2023年,锂电产业链的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占净利润的百分比有所增加,但锂电材料厂商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中下游公司。
以龙头公司宁德时代为例,2023年的政府补助金额占比从8.8%增长到13%;而璞泰来、杉杉股份和容百科技等锂电材料厂商的政府补助金额占比提升幅度均在10%以上。
随着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补贴的进一步退坡,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本就下滑的锂电材料厂商们,可能面临净利润水平继续萎缩的困境。综上,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价格战的双重夹击下,锂电中上游厂商正站在行业的十字路口,尤其是对于那些中小厂商而言,如何突破重围、寻找新的增长点,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渐退去,锂电行业的大洗牌也开始进入加速阶段,这时真正的赢家才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