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产能过剩”?

Mr蒋静的资本圈
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逐渐改变,需关注有效产能和全球市场需求。全球领先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需立足全球市场,拓展海外市场是关键。

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画风陡变。

尤其部分主流媒体,去年还在大喊“产能过剩”,博人眼球,最近纷纷改口,贻笑大方。

这当中有众所周知的原因,但从产业角度,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客观认识,不要被外部“流量”裹挟。

01. “产能过剩”声音被过度放大了

去年,某全国主流媒体,曾经采访了一位光伏头部企业的负责人,他说全球光伏装机三四百GW,而现在全球产能已经七八百GW,产能过剩一半。

这个论调,确实震撼,但肯定不对。

为此,本公众号在2023年12月《光伏能否走出“周期魔咒”?》中做了专门澄清,很多人对“产能”的理解不到位,对“产能过剩”的认识不准确,包括行业内高层,这里重新摘录如下:

首先要澄清几个概念。

一是规划产能不等于实际产能,前几年“产能为王”,很多企业为了迎合市场及投资者偏好,投其所好,不断通过“规划产能”来混淆视听,落地能力值得商榷,甚至“炒概念”,“打嘴炮”,结果整个行业自己被自己吹的牛吓死了。

二是实际产能不等于有效产出,这当中既有产能爬坡的因素,还有良品率的概念,尤其像N型TOPCon这样的新兴电池技术,不再依赖于简单设备采购,对工艺要求极高,而且持续动态优化提升,爬坡速度和良品率差别很大,阶段性有效产出可能远低于外界认知。

三是产量不等于销量,这个取决于市场端竞争力,最终体现为产能利用率和毛利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是有多少产能就代表多少销量、收入或利润。

四是多少产能算“合理”,多少产能算“过剩”?这个平衡点一定不是以暴利为基准,而是以最低合理毛利率甚至盈亏平衡点为基准,这个基准对应的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可能只有50%甚至更低,那么按照2024年全球终端需求500GW来测算,当前可以支撑的产业链“合理”产能超过1000GW,这还仅仅是有资格上牌桌参与竞争的有效产能,再加上众多“氛围组”,真正所谓“过剩”的天花板更高。

综合这些因素,我们看到的规划产能也好,实际产能也罢,更要关注有效产能,合理产能,什么才算过剩产能?我们不能被有效产能之外的无效产能干扰了视线、影响了判断,他们应该被忽略。

低端过剩,就不算过剩。

随着“制造端”进入壁垒和“市场端”竞争壁垒的不断提高,加之资本不再稀缺,光伏行业的进入壁垒不断拔高,有钱就能参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且,随着各种“新势力”和“炒概念”的退出,“产能过剩”的压力和忧虑,正在扭转并减弱,并逐步回归正常状态。

需要解释的是,这一轮以光伏组件价格为代表的产业链价格下跌,有很多原因,其中包括N型替代P型的技术迭代因素,不能简单归因于产能过剩。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有些光伏大佬嘴上都在喊“产能过剩”,但行动上都在“大干快上”,小心思无非是想“吓退”那些新势力或者投机分子,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同时也吓坏了整个产业环境,泥沙俱下,最终也一并买单。

不要再盲目瞎喊“光伏产能过剩”了。

02. 站在全球需求角度

如今,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全球领先,尤其光伏、锂电和电动汽车,以及相关的储能等领域。

作为全球领先产业,必须立足全球市场,必须立足全球需求。这不仅是高度问题,更是觉悟问题。

如果抛开全球需求的视角,“产能过剩”必然成立,但站在全球市场角度,“产能过剩”尚难成立。

从这个角度来看,已经不同程度全球领先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必须立足全球市场,不能脱离全球视角。

最典型的莫过于电动化背景下的汽车产业,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 57.9%,出口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以奇瑞汽车为例,2023年出口93.7万辆,同比增长101%,出口占比49.8%。再以宇通汽车为例,海外销量从2021年的17000辆跃升至2023年的32000辆,几乎再造了一个客车市场。

此外,光伏行业也是突出,2023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量208GW,同比增长34%,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达42%。

海外市场渗透率提升,成为过去几年的突出机会,也因此成就了光伏、锂电、电动汽车“新三样”,海外市场高度依赖,与全球市场不容分割。

这对国内新能源企业而言,必须立足全球市场,如果仅仅盯着国内市场,内卷是必然的,相对过剩也是不可避免的。

换言之,如何拓展和强化海外市场,尤其是在全球贸易纷争只增不减的历史背景下,是当下新能源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的头号战略课题。

正如本公众号多次强调,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企业的“胜负手”,既是挑战,更是竞争力。

03. 立足先进产能、有效产能

技术迭代无止境,产能更迭有周期。

这一点,我们在光伏行业提出了一个“螺旋定律”,具体见2022年3月《光伏行业的螺旋定律与超额利润》,其中重要观点是:光伏行业的长期驱动力是技术迭代,短期驱动力是产能或者资本。

每一次技术迭代,必然伴随新一轮产能更替。

在光伏行业,2022年PERC电池占比约88%,到2024年PERC电池占比预计将下降至20%左右,而以TOPCon技术为主的N型电池占有率则从不足10%提升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仅仅两年多时间,PERC电池产能就遭遇“灭顶之灾”。

那是否意味着PERC电池产能过剩了?当然不是,这不是“过剩”,这是被“淘汰”。正如前述所说,“过剩”仅针对有效产能,而已经被淘汰掉的落后产能,属于无效产能,已经不在牌桌上,不应再纳入“分母”的范畴。

这是产业进化之美。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立足新技术对应的新产能,这是有效产能;要摒弃旧技术对应的旧产能,这是无效产能。

产能的更替,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会是产业进步的需要。我们不能遗憾于旧产能的所谓过剩或者被淘汰,我们也不能深陷于旧技术及旧产能的内卷之中不能自拔。

当然,这种技术进步看似残酷,却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领先的底气所在,不断技术迭代,不断产能更替,海外企业根本无法与我国产能进行竞争。

相反,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产能过剩,过分沉迷于旧技术及对应的旧产能当中,一定会阻碍技术迭代,一定会阻碍产业进步。

产能更替,良币替代劣币,是产业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必然;而产能过剩,则是劣币内卷,只是产业发展的涟漪,不悲观,不乐观。

本文作者:蒋静,本文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原文标题:《如何正确理解“产能过剩”?》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