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思维:中企出海新纪元

商讯

刚刚过去的2023年,在以SHEIN、速卖通Aliexpress、TEMU、TikTok Shop为代表的“出海四小龙”的引领下,中企出海新纪元的曙光初现。

“四小龙”业绩翻倍增长,似乎正成为全球电商用户心中的“香饽饽”。然而,当我们冷静审视澎湃之下的中企出海浪潮,却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状,那就是大部分的中国企业依旧无法参与到这场浪潮中来。据商务部2022年数据,中国4842万家企业中,出海企业只有56.75万家,占比仅1.2%。

而即便是已经迈出海外步伐的企业,也依旧受到人才管理、品牌打造、文化融入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根据领英中国联合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于2022年11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白皮书》显示:“不能快速建立品牌信任”成为大部分中国企业(68%)进入新海外目标市场、开展市场营销的主要挑战,而“文化冲突导致当地员工无法融入”(58%)成为海外本土人才管理面临的首要挑战。

图为领英中国联合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白皮书》

面对国际化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中国企业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断优化和完善国际战略、业务与组织人才,打造真正的国际化一流企业,以及如何建立更优质可行的中国企业出海模式,让更多企业参与其中,无疑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适合的人才从何而来?

难以吸纳到合适的人才,是踌躇满志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对于大多数出海企业来说,目标人才至少需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懂公司的业务和管理,能跟上公司的业务迭代和发展;第二,懂当地的语言与文化,能较好地融入本地市场;第三,行业顶尖和未来型高端人才,有一定行业经验。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满足以上条件的人选可谓凤毛麟角。

以阿里巴巴为例:2014年9月,阿里巴巴登陆纽交所,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IPO交易之一;2016年,阿里花重金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了一批电商平台,如注重东南亚市场的Lazada,印尼最大电商平台Tokopedia,土耳其市场电商Trendyo和南亚电商平台Daraz。

市场本身就非常紧缺JAVA编程技术人才,而在阿里大数据的背景下,符合要求的工程师必须名校毕业、拥有很强的技术功底且拥有至少3到5年的成长期。层层筛选下,符合阿里预期的可谓寥寥。

事实上,求职网站仅能覆盖15-20% 的积极求职人群,阿里需要重点招募的员工往往属于“高端被动人才”,他们不积极找工作,但是对新的工作机会持开放态度。

一系列摸索和碰壁后,阿里发现,对于高端被动求职者的渗透,徐徐图之方为上策。

阿里随后采取了以下两种措施:

首先,在全球职场平台领英建造和运营公司主页,打造雇主品牌;

其次,将用人经理培养为招聘和雇主品牌大使,激活专业领域的二度人脉,精准挖掘和接触专业领域的相关人才。

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和alibaba.com的公司主页共拥有约9.5万关注者,相当于一年前的7倍。连同支付宝、淘宝、阿里云等公司主页,共拥有约14万名关注者。招聘专版访问量比同行竞争对手高出十几倍,大大推动了被动型人才的发现和互动。

出海之路道阻且长,吸纳到合适的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统一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是出海企业面临的另一挑战。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一些企业摒弃了大量依靠外派人员的方式,团队基本由本土员工构成。这样虽然解决了本地市场的融入难题,企业内部统一的文化与价值观却仍遭到挑战。

以制造业巨头美的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司,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雇主品牌和价值观建设。他们打造企业的领英主页,统一传播美的的员工故事和文化价值,同时增强跨文化交流,积极输出国内的优秀经验,拉近不同国家间的文化距离。

COVID-19期间,马来西亚分公司效仿国内经验发起了一场直播带货,收到了超3000万美元的订单,相当于全年总销量的60%。

阿里与美的在人才吸纳领域的受挫与探索只是出海企业艰难前行的一个缩影,更多看不见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出海企业正打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海外品牌建设的创新尝试

随着中企出海进入新阶段,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开始逐步凸显。

领英中国区总经理王茜曾表示:“中国企业通常都很务实,虽注重产品,却往往忽视了打造企业品牌。而品牌建设不仅仅影响着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对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占据用户心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着眼全球化布局,在中国出海企业服务平台领英上发力,进一步提升中国产品的附加值,让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更加认可,令中企出海的产业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储能行业便存在这样的痛点,在日益白热化的行业竞争中,如何打造差异化的品牌力,引发了越来越多储能企业的重点思考。

作为行业代表的为恒智能与量道储能则各自交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

前者与宁德时代强强联合,共创高品质储能解决方案,凸显了为恒智能对品质、性能的追求,有效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后者则采取“长期渗透”的方式,将企业和产品的价值踏实、直观且持续不断的传递给客户,将企业的价值观渗透到方方面面。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与客户真诚沟通,提供更稳妥的方案,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任和认可。

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是中企出海的必然趋势,长效的品牌效应将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令企业的海外运营发展之路更加稳健长远。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入

当我们论及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这一时代命题时,文化融入始终是绕不过的一大难点。

有全球领先的雾化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介绍:“对于中国企业出海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跨文化融合,而这需要探索中国特色的管理之道,要把文化的软实力和技术、产品、制造的硬实力结合。” 

同时也有调查显示,约82%跨国公司失败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跨文化管理。回看历史,即便如美国迪士尼,也曾在欧洲的运营中尝到文化差异的苦头,而日本索尼也曾在美国的并购中,遭遇了“文化鸿沟”的挑战。

由此可见,文化融入对于企业出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文化差异对于企业出海更直观的影响表现在人才领域。领英发布的《人才出海报告》中,将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排在“中国全球化企业在人才领域面对的挑战”的前三序列。领英认为,职场文化的理解不同、区域文化的尊重方式差异、以及目前中国企业管理全球化公司的经验不够充足,很容易导致海外中高端人才招不来、留不住。

事实上,文化融入涉及到不同的国家、种族、历史、习俗等等诸多要素,大多数时候,并非一家企业通过一朝一夕的接触与学习能够顺利掌握的,适应与融入当地文化是很多企业出海发展的一个长期命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向上之路

真正意义上中国企业的出海之旅,普遍被认为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响应国家战略,中国企业开始探索海外业务开展的路径,但大部分企业从事的也是低价代工等模式。

而在2009年到2016年期间,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方式,进一步加快出海步伐,例如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轿车业务、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海尔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等案例均发生在这一时期。

再到如今中国电商在海外跑出亮眼成绩,通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中国企业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大步跨越,但如何进一步实现突围和向上,将企业国际化的价值主张从高速拓展转向优化运营,成功达成“走上去”的宏伟目标,并让向上之路行稳致远,成为了广大出海中企现阶段必须直面的问题。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新纪元,出海企业能否利用好AI,赋能企业发展与竞争,也成为了出海企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领英与微软联合发布的《2024年全球职场趋势报告——AI化工作变革》显示,过去八年里,全球企业通过领英平台招聘的AI技术人才数量增长了323%;过去五年中,全球拥有AI主管职位的企业数量也增加了两倍。此外,不同行业和职能领域的人才都希望通过掌握AI技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2023年底至今,领英平台上在职业档案中添加AI技能的用户数量暴增了142倍。能否在“AI化工作变革”中抢占先机至关重要。

从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领英成功地帮助了一大批优秀企业走向全球舞台。十年间全球经济亦迎来新周期、新格局和新议题,王茜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这一阶段,GDP全球排名第二,中国企业都在面临着全球化发展,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目前,中国出海100强企业中,有超过75%选择了与领英合作,很大程度上源于领英拥有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亿会员群体的社交平台,能够运用一手、实时、可定制的数据洞察,帮助中国全球化企业探测适配的目标市场,并精准地赋能一套海外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让企业和当地的文化实现更好的融入。”

图片来源于LinkedIn

在当前中国的“双循环”战略格局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通过国际化拥抱全球市场,实现持续增长。而在数量的增长之外,我们更期待看到的是随着人才管理、品牌打造、文化融入等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全球的本土化精细运营,诞生出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化中国企业。

当更多人开始聚集,当门环被不断叩响,当过往的经验凝练成为智慧,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新纪元大门已然缓缓开启。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