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专栏 | 中国绿色议程:绿债资金都流向了哪里?

一个可信的转型金融市场可以为电力、钢铁、化工、农业等高碳排放行业的去碳化提供额外的资金,在运用债务工具方面中国开始步入“深水区”。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和兴业研究等机构最新编写的第八份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尽管2023年发行规模较前一年略有收缩(-3.5%),但按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计,中国依然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

截至2023年底,中国在境内外市场累计发行贴标绿色债券6162亿美元(约4.4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近3720亿美元 (约2.7万亿元人民币)符合CBI绿色定义,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的绿债数量占所有贴标绿色债券数量之的比例从57.3%上升至63.6%。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7月,CBI发布了最新版的《绿色债券数据库方法论》,采用了更严格的筛选标准,2023年中国被纳入数据库的绿债比例的显著提高,显示了中国发行人面对监管机构指导和规定迅捷的反应速度。

据悉,该报告涵盖了绿色、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GSS)市场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市场(统称为GSS+市场)等范围。

那么,中国绿债募集的资金主要流向了哪里呢?

能源交通项目依然大热

华尔街见闻在上述报告中注意到,2023年能源和绿色交通项目是中国绿债市场的主流,这与CBI公布的全球绿色债券资金投向情况大体是一致的,不过也可以发现,相较而言,能源、交通领域“吸收”的募集资金占比显著高于全球水平,也体现出中国绿债发展在当下时间点的结构侧重。

根据CBI的数据,能源、交通、水资源合计占比约为65%,而2023年中国能源和交通相关融资合计占在岸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总额的84%,比2022年高出10%以上。

其中,2023年中国在岸绿色债券投向能源领域的募集资金与2022年基本持平,减少了不到10亿美元;投向交通领域的资金则增长显著,同比2022年增长超三分之一。报告分析认为,这是对中国“十四五”规划的践行使然。

2020年,中国政府宣布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出推动中国能源行业加快开展低碳转型,并进一步培育电动车行业发展,在价值734亿美元的在岸绿色债券中,投向能源领域的募集资金几乎占2023年CBI绿债数据库录入总量的一半。

可再生能源是绿色资本的主要投向,分别占了发展银行和非金融公司发行人发行债券的项目资金使用的54%和65%。

而募集资金专门投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交通领域的最大发行来自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主要为风能、太阳能、储能以及低碳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融资规模分别为318亿元人民币(44亿美元)、311亿元人民币(43亿美元)和304亿元人民币(42亿美元)。

与此同时,在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债券中比亚迪金融有限公司发行了2023年最大的两笔,其中募集资金100%用于电动汽车开发,总金额为22亿美元。

此外,为绿色交通项目融资的近130亿美元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ABS)主要包括公共交通系统和电动汽车。

相较而言,中国绿债流向可持续建筑的资金明显低于全球水平。报告显示,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的绿色债券中,投向建筑领域的募集资金连续第二年有较为显著的缩减,从2022年的48.2亿美元减少至今年的不足10亿美元。

这可能是因为更新的《绿色债券数据库方法论》收紧了绿色建筑项目的筛选标准。最新版对符合条件的建筑认证标识进行了更新,将中国绿色建筑认证的二星要求提高为三星,有23只发行规模总计约47.9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未被纳入CBI绿色债券绿色数据库。

除了在岸市场,2023年,100亿美元规模的中国境外发行绿债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占全年发行总规模的 10.9%。与2022年相比发行量减少了30亿美元。其中近四分之三(72%)的离岸市场募集资金同样投向能源和交通领域。

从上述结构分析中亦可以看到,目前在缓解气候变化、增强韧性和社会发展等领域,中国政府仍在资本调动中发挥着核心引导作用。

“新人”稀少 中短期为主

报告表明64.4%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将于2027年及之前到期,93.8%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的发行期限在5年期以内。

不过,报告中有另外两组数据值得关注。第一,在全球前十大发行市场中,中国、美国、荷兰和国际机构的绿债发行量都有一定的收缩。中国发行的符合CBI绿色定义的绿色债券只数从2022年的790只减少到2023年的697只。美国市场绿色债券发行量的回缩则与加息和金融领域气候政策的政治角力有关。

截至去年底,尽管最近美国国内出现了反ESG的立法和争议,美国仍然是最大的绿色债券累计发行市场,迄今已发行约4544亿美元的贴标绿色债券。中国的累计绿色债券发行量则达3720亿美元,保持了其作为绿债累计发行量第二大发行市场的地位。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涨幅最大的市场,同比增长173.3%,首次跻身年度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排行榜前十。

另一个数据显示,2023年在岸绿色债券发行量大部分来自非首次发行人,占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绿债近84%的发行总量,同比增加近40%,而首次发行人仅占约16%。

首次发行人是指第一次参与发行绿色债券的机构,或有发行贴标绿色债券的经验但首次有债券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的发行人。具体而言,2023年首次发行人的代表机构包括:福建晋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一只债券,投向太阳能和水处理设施)、天津中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一只为风能开发提供融资的债券)、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四只专门投向低碳交通基础设施的债券)。

现有发行人主导绿色债券市场的原因可能是国内外的不确定因素阻碍了新债券和离岸债券的发行。随着2023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银行贷款的绿色信贷成本优势扩大,潜在的首次发行人可能因此选择通过贷款市场融资。2023年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的绿债中,超过70%的发行量来自金融、工业和公用事业行业的非首次发行人,其中近40%来自金融行业。

「0碳未来 · ESG创新实践榜」第三届招募开启!点击下方图片报名参与: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