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俄罗斯,中国商人找到新商机

环球时报
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向东方寻找替代供应,让中国商人找到了新的商机。贸易需求的持续释放,也在推动中俄双方探索如何进一步挖掘彼此的外贸合作潜力。

今年前4个月,中俄贸易额达765.81亿美元,同比增长4.7%。繁忙的中俄口岸正在见证越发热络的中俄贸易联系。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向东方寻找替代供应,让中国商人找到了新的商机。贸易需求的持续释放,也在推动中俄双方探索如何进一步挖掘彼此的外贸合作潜力。《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多名做俄罗斯市场的中国外贸人,分享最近两年来中俄经贸的真实现状和细节。

业务扩展到多个领域 公司流水增长上百倍

绥芬河中速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俄罗斯总经理陈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两年前,他经手的中俄经贸项目涉及的领域扩大了许多。“以我个人为例,前几年,我主要是做俄罗斯粮食出口到中国。但西方对俄罗斯制裁后,大量欧美企业撤出,俄罗斯各行各业都在找替代品,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替代品。大量商业领域出现了市场空白。于是这两年,我的业务扩展到了汽车、配件、沥青、有色金属等各个领域,公司流水比以前增长上百倍!”

据陈刚介绍,汽车和能源是这两年中俄贸易最火的领域。“我现在在向俄罗斯卖‘零公里二手车’。俄罗斯人不介意车是否是二手,好用就可以。中国的汽车成本低、质量好,再加上欧美车企撤出,现在中国的长城、奇瑞等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很受欢迎。”他介绍说,预计2024年依然会是俄罗斯的“中国汽车大年”。

“总的来看,俄罗斯远东等地对中国人的营商环境比之前要好。”长期从事俄罗斯对华进出口业务的中国商人范业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近两年中俄经贸合作的飞速发展也让两国间过去“政热经冷”的局面变成了“政热经也热”。在他看来,俄罗斯地方政府和企业层面在推进对华合作时的态度有了不小的改变。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随着西方供应商的大量撤离,不少俄罗斯进口商也开始熟悉“中国制造”、青睐“中国制造”。从事机械配件进口销售的俄罗斯商人奥列格对记者表示,他的公司此前主要从欧洲进口相关产品,因为制裁而开始了解中国产品后,许多原有的认知正在被打破。

奥列格回忆道,在一开始同中企接洽后,他便被样品和报价“完全惊呆了”:与他熟悉的西方产品相比,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规格完全一样,甚至工艺质量更好,但价格只有西方产品的一半。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家用汽车、工程机械等许多原本西方品牌占据优势的产品领域,不少俄罗斯进口商和消费者因为制裁而走出对中国商品的“信息茧房”,并开始从“被动买”转向“主动买”,甚至“加价买”。

做中俄贸易,天天都能见到新面孔

“现在中俄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一位长期从事中俄木材生意的商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俄罗斯进口木材,在中国加工后再返销给俄罗斯,他在这个领域的生意这两年业务规模翻了四五番。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以前做俄罗斯生意的中国商人以东北人为主。而这两年,广东人、浙江人、江苏人都加入进来了,几乎天天都能见到新面孔。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直接来到俄罗斯寻找商机。去年以来,《环球时报》记者在莫斯科多次参加各类商贸展会,每次都能见到规模庞大的中国参展团,在一些会场,大部分展厅都被中国企业的展位所占据。

近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的盛况见证了中俄两国间商贸往来日益增长的强劲势头和巨大潜力。从家用汽车、工程机械、装潢建材等大件商品,到数码家电、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等生活消费品,面对俄罗斯各个细分市场越来越旺盛的“进口替代”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把俄罗斯当作开拓市场的新目的地。

在小商品和生活消费品领域,中国产品在俄罗斯的认可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在手机电脑、智能穿戴、家用电器等数码家电外,服装鞋帽、美妆护肤、儿童玩具、宠物用品、家居装饰等几乎所有细分门类都对中国商品有着大量的需求。

塔斯社19日的报道援引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副部长阿列克谢·格鲁兹杰夫的话称,俄企在中国找到了西方企业替代供应,并且正在增加双边工业产品贸易量,这些产品已经占到两国贸易额的60%。他还表示:“中国企业家能够抓住新机会,并增加供应。从长远来看,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决定逐步在俄境内进行本地化生产的企业。它们将建立包括技术转让在内的稳定合作链。”

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俄贸易额同比增长4.7%,达到765.8亿美元。根据此前确立的目标,2030年左右中俄双边贸易额将继续提升至超过3000亿美元。近5年,中俄两国贸易额翻了一番。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401亿美元,提前达到2000亿美元的贸易目标。

期盼改善支付结算与物流合作

据不少商人反映,中俄新商机涌现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伴随而生。陈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近两三个月来,不少中企在进出口俄罗斯商品时遇到了支付和结算困难。“从俄罗斯打来的款,大部分会被中国的银行拒收,另外一部分则会延期两个月左右才能到账。”他表示,这一现象并不只发生在自己身上,据他了解,许多和俄罗斯有贸易合作的中企都受到影响。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一情况的出现和去年年底美国扩大对俄金融战、威胁对“协助俄罗斯”的海外金融机构实施“二级制裁”有关。在此之后,一些中国银行收紧了对与俄罗斯业务相关的支付和结算的审核,大量款项需经过“人工审核”。

陈刚还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目前一些中国私企也在尝试通过两国边境的农商行进行支付和结算,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些银行没有国际业务,美国的制裁威胁对其影响不大。不过,它们的体量普遍较小,无法满足中俄贸易日益庞大的需求。

“对小一些的企业来说,结算不畅肯定会增加现金流压力,时间和资金成本都会变高。”范业良告诉记者,很希望两国政府能尽快找到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和俄罗斯都有各自的支付结算系统,希望能尽快对接。”

中俄经贸继续快速发展的另一大挑战是运力的限制。范业良告诉记者,中俄间许多货物通过中欧班列运输。这两年来,两国间物流需求暴涨,但俄罗斯境内的铁路运输能力尚无法跟上这样的上涨。“受战争影响,俄罗斯会把一部分车皮和铁路资源用于军用,所以现在铁路货运的时间不太敢保证了。”与此同时,符拉迪沃斯托克等俄远东港口的运力也遇到“瓶颈”:长年来,这些港口一直饱和运转,这两年由于一些欧洲国家港口拒绝装卸俄罗斯货物,加之俄贸易重心转向亚太,不少原先由圣彼得堡港承担的业务被转移而来,这使得俄远东港口更加超负荷运转。

范业良表示:“在上述情况下,作为商人,我们期盼中俄能进一步合作加强港口等基建,提升运力。此外,我们也期待两国能提升陆路汽车货运和清关的便利性,突破运力的‘瓶颈’。”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作者:白云怡,隋鑫,柳直,原标题:《出海俄罗斯,中国商人找到新商机》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