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曹安浔
编辑 | 周智宇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拿下自己的第四次IPO,推动特海国际在纳斯达克实现双重上市后不久,美东时间5月24日,特海国际迎来上市以来的第二次强劲上涨,股价上涨5.59%,市值达到12.7亿美元。
此前,海底捞、颐海国际和特海国际先后在香港上市。
作为海底捞海外业务运营主体,特海国际承载着海底捞加速出海、扩张的期望。
此次特海国际筹集的5700万美元,将会有约70%用于加强品牌及扩展全球门店网络;约10%用于投资供应链管理能力,约10%用于研究及开发,以提升门店管理;约10%用于日常经营。
海底捞董事会表示,相信中式火锅的国际市场将继续大幅增长。特海国际两地上市有助于扩大股东基础,获得更多资本,提升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不少华人华侨、留学生们也在朋友圈表示对海底捞在海外布局的期待。
财报显示,特海国际经历了2019-2022年的亏损之后,在去年刚实现了扭亏为盈。2023年度,特海国际收入为6.86亿美元,同比增加23%;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溢利为2565.3万美元;餐厅层面经营利润率为9%,同比提升4.9个百分点。
自2012年在新加坡开设第一家门店后,截至今年一季度,海底捞已经在全球四大洲、13个国家拥有119家自营门店,其中,70家位于东南亚地区,17家位于东亚地区,18家位于北美地区。
而近年也正是中餐出海潮兴起之际,我国本土餐饮代表性企业如海底捞、呷哺呷哺、库迪咖啡、九毛九、蜜雪冰城等品牌在海外加速开店,甚至上市。
它们都渴望在国内餐饮行业日益内卷、存量厮杀后,开辟海外“蓝海”市场,探索自身第二增长曲线。
有对冲基金分析师表示,由于饮食习惯、服务意识等的差异,中餐品牌在海外发展其实不是特别好的选择,更多是因为国内市场内卷的促逼。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6年,海外中式餐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9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3万亿元,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达9.4%。
其中,特海国际作为海外中餐品牌龙头,更是被众多国内券商看好,浙商证券称其已在海外10余个国家开设上百家门店,彰显较强的海外盈利能力,前景广阔。
不过,告别熟悉的国内市场,中餐品牌面临着一系列本土化的难题,需要在适应海外新市场的文化差异、消费习惯、食品标准、地域偏好、用工法规等之外,保证供应链稳定,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
上述对冲基金分析师表示,中餐出海不能只做中国人的生意。以海底捞为例,国外没有火锅文化,不习惯吃辣等,所以想要打开海外市场,海底捞需要做出本土化变革,包括口味上的中西结合等。
东吴证券指出,连锁餐饮是规模化与标准化的生意。虽然我国中餐企业出海后往往能通过优质产品形成“降维打击”,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但能否持续扩张考验的是品牌供应链管理内功,标准化难度决定了从1到N的扩张速度。
“围绕当地消费需求在产品及供应链、门店运营、人才团队等多方面的本土化是成功关键,也是品牌本土化的终极目标”。东吴证券分析道。
对海底捞而言,虽然已经在国内闯出名堂,在海外也拥有一批忠实客群,但它不满足于此。
公告显示,特海国际的目标是,非华人社区的店中,本土客人比例达到60%以上。也就是说,海底捞希望吸引更多海外当地的客人,真正抓住当地人的胃,而不是仅仅只做“留学生天堂”。
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但若实现,海底捞在海外就算彻底扎根下来了。作为全球前三的中餐餐厅品牌, 这对于各大出海的中餐品牌们都是一个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