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央行提示长端利率风险?

中信证券杨帆、玛西高娃
中信证券梳理发现,当前名义GDP增速明显低于中枢,风险相对较小的资产供给减少,是长端利率下行与我国长期经济增长预期阶段性背离产生的重要原因。

央行认为长端利率下行与我国长期经济增长预期阶段性背离,我们梳理发现当前名义GDP增速明显低于中枢,风险相对较小的资产供给(利率债+城投债务+个人按揭贷款)减少,是背离产生的重要原因。结合央行有关负责人表述,并考虑到当前社会预期偏弱、人民币汇率、银行息差等方面压力较大,我们认为央行提示长端利率风险有助于缓解汇率压力、呵护银行息差、避免债券市场负反馈、稳定社会预期和信心。

央行认为长端利率下行与我国长期经济增长预期阶段性背离,我们梳理发现当前名义GDP增速明显低于中枢,风险相对较小的资产供给减少,是背离产生的重要原因。

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引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等的测算,指出10年国债收益率中枢为2.5%—3.0%,梳理名义GDP增速/10年国债利率历史均值显示这一区间确为10年国债利率中枢,但当前名义GDP增速明显低于中枢值,对应10年国债利率低于中枢有其合理性。央行及其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多次指出安全资产缺失是长端利率过度下行的原因,我们估算发现狭义安全资产(利率债)降幅不大,风险相对较小的资产(利率债+城投债务+个人按揭贷款)供给下降可能是利率下行更重要的原因。2020年至2024年,历年1-5月利率债(政府债+政策性银行债)净融资额分别为4.2、2.6、3.5、4.0、3.2万亿元,2023年以来并未出现明显下降。历年1-5月城投有息债务增量(估算)分别约为2.5、2.5、1.8、1.4、0.6万亿元,历年1-5月个人按揭贷款增量(估算)分别约为1.9、0.7、0.4、-0.2、0万亿元,均出现明显下降。

缓解汇率压力、呵护银行息差可能是央行在这个时间关注长端利率的潜在原因。

一方面,2月以来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外汇掉期从-2400点进一步降至-2900点,反映人民币汇率压力增大,历史上人民币汇率与中美10年国债利差均有较强相关性,对长端利率进行引导纠偏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21年末的2.08%降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1.54%,银行息差普遍面临收窄压力。国债本身是银行资产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占银行资产的13.5%),也是信用债利率定价的基准,因而较高的国债收益率水平对呵护银行息差具有积极意义。近期央行主要提示10年期及以上的长端利率风险,考虑到10年期以上债券中,民企债占比极低,所以引导长端利率上行有助于在不影响民企融资成本的同时,缓解银行息差压力。

在债市交易拥挤、社会预期偏弱的背景下,引导长端利率走势有助于避免债券市场负反馈,并稳定社会预期和信心。

一方面,长期国债利率大幅下行、信用利差明显收缩反映近期债市交易日渐拥挤,且长期国债久期长、利率风险大,容易引发负反馈调整,央行对长端利率进行引导有助于避免出现类似2022年末的债市负反馈调整。

另一方面,长期国债收益率是一国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的映射,对市场长期利率预期进行纠偏,保持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预期,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

本文作者:杨帆(执业证书编号:S1010515100001)、玛西高娃(执业证书编号:S1010520100001),来源:中信证券研究,原文标题:《宏观|如何理解央行提示长端利率风险?》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