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国企欲退出保险行业的投资。
7月3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中广核集团以0.72亿元的价格挂牌清仓所持华泰保险股权66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16%)。
这已经是2023年以来,华泰保险第5次遭遇央企关联小股东清仓。
2023年10月以来,东风汽车集团、中国铝业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4家央企陆续出清旗下公司所持华泰保险股份。
粗略统计,上述5家央企挂牌转让华泰保险股份已达5060万股,占总股本的1.25%。
近年来,央企参股金融业务进入收缩期。
今年6月,国资委明确“从严控制增量,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这一要求亦在业内讨论中被称为央企系统的“退金令”。
因上述转股事项股权比例较小、且都为央企清仓,华泰保险央企股东的密集退出或许只是“退金令”后央企撤出保险等金融牌照的横切面。
华尔街见闻·信风(ID:TradeWind01)梳理发现,2023年下半年至今,已有包括东风汽车集团、中国铝业集团在内14家央企通过公开挂牌的方式拟清出所持7家保险公司与2家保险经纪公司股权。
撤退
此次遭遇央企股东集中清仓的华泰保险,是一家兼具财险、寿险、资管、基金管理牌照的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
成立之初,其股东阵容就格外瞩目。
彼时,华泰保险共有股东63位,创下国内险企股东数量之最。分散的股权加之完整的牌照布局,华泰保险一度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
外资“安达系”即是其中代表。
2002年,“安达系”旗下3家主体——安达美国控股、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安达天平再保险通过股权受让方式成为华泰保险股东,合计持股超22%。
20年后,“安达系”成功控股华泰保险,至今持股比例已超85%。
“安达系”成功控股的另一面,是集中撤退的央企股东。
华尔街见闻·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发现,2019年至2022年,已有中国华电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国家电网与中粮集团4家央企先后出清关联公司所持华泰保险共计10.16%股权。
2023年,央企股东退出再提速。
当年至今,已有东风汽车集团(含旗下公司,下同)挂牌清仓华泰保险0.16%股权、中国铝业集团清仓0.16%股权、中国船舶集团清仓0.22%股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清仓0.55%股权、中广核集团清仓0.16%股权。
从2019年起,已有9位央企股东清出华泰保险共计11.41%股权。
频频遭遇央企股东清仓的并非只有华泰保险。
据华尔街见闻·信风(ID:TradeWind01)不完全统计各产权交易所公开信息后发现,2023年7月至今的1年来,已有包括东风汽车集团、中国铝业集团在内14家央企通过公开挂牌的方式拟清出所持7家保险公司与2家保险经纪公司股权。
上述在产权交易所通过公开竞价方式转让的股权通常比例较小。
就15起挂牌转让事项而言,仅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所持中意财险股权比例较大、达51%;其余被转让股权比例均在10%以下、8起转让事项股权比例不达1%
溯源
央企股东的退出行为与政策变化密切相关。
国资委最早鼓励央企进入包括保险行业的金融业发生于2010年。
2010年,国资委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探索产融结合”,各大央企随之扩张金融版图。
这一背景下,素有“现金奶牛”之称的保险行业更是烙上了越来越深的“央企烙印”。
据智德盛数据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8年3月,97家央企中共有68家有关联公司参股保险或保险经纪公司,共涉及保险公司76家、保险经纪公司43家。
彼时,一家央企持股多个同类保险公司的情况并不罕见。
例如东风汽车集团就曾持有长江财险、长江养老、华泰保险、华泰财险、瑞泰人寿等6家保险及保险经纪公司股权;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则持有中意人寿、中意财险、阳光人寿、阳光财险等10家保险及保险经纪公司股权。
2017年产融结合进入规范期后,国资委要求央企审慎规范开展金融业务,杜绝盲目投资金融。
此后,逐渐有央企挂牌转让所持金融股权,市场有关“退金令”的关注也逐渐升温。
今年6月,国资委明确“从严控制增量,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
一家保险机构从业人员指出,与“退金令”类似的政策变化,数年前就曾在保险行业有所端倪。
“近两年多家央企产业公司向旗下保险公司增资都出现了障碍。”上述从业人员表示,“我们看到的是资本补充的结果,但过程很复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前两年中邮人寿引战,是作为外资的友邦保险在增资。”
财信研究院金融团队指出,此轮央企出售金融股权主要来源于央国企产融结合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风险。
具体而言,一是产融结合的效果欠佳,二是部分央国企过于看重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率、盲目扩张,三是金融风险向产业领域传递。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华尔街见闻·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国资委对央企参股金融机构的谨慎态度并非“一刀切”。
“‘退金’针对的是部分央企向金融领域盲目扩张导致的问题。”周瑾表示,“例如,部分央企主业与其所持保险牌照无法催生协同效应;又或者,部分央企利用金融牌照获得低成本资金后再投入资本市场,形成金融空转。”
冲击
清仓的央企不少,愿意接手的新股东却数量寥寥。
过往,各路资本对保险牌照趋之若鹜,主要看中保险负债经营属性,认为其资金成本低、规模大。
2019年至2020年,各路资本曾攻势猛烈地谋求直保牌照,而今随着热潮退去,市场对保险股权的追捧逐渐回归理性。
例如,上述华泰保险央企股东5次挂牌清仓,截至目前均无人接手。
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咨询机构人士对华尔街见闻·信风(ID:TradeWind01)分析表示,当前央企股东清仓保险股权往往面临多重“尴尬”。
一是价格普遍偏高。
“央企没有紧迫的现金需求、同时为避免国有资产折价,通常不会打折出售。”上述咨询机构人士表示,“这就导致央企出售的保险股权价格不菲,很难出手。”
二是接手小比例股权无意义。
“控股权是有溢价的。”上述咨询机构人士表示,“对受让方来说如果只是参股,就意味着无法和主业发挥协同效应;同时从财务角度讲又难有利润,这样的挂牌就容易遇冷。”
三是控股要求多、且过程繁琐。
“如果是控股股权的转让,一是需要新股东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二是满足监管严格的资质要求。”上述咨询机构人士指出,“这样的机构不多。基本都是在改革化险的过程中进入,比如比亚迪。”
事实上,监管政策也在大幅提高社会资本入资险企的门槛,而这让资金流入保险行业的难度变的更高。
早在2018年,前银保监会就曾发布《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将险企股东分为财务Ⅰ类、财务Ⅱ类、战略类,及控股类四类,并提出对应资质要求。
此后政策对于险企股东的审核持续加码,《保险集团公司监督管理办法》、《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的通知》等规则陆续落地,股东资质及入股资金审查进一步得到强化。
出路
对央企而言,“退金”意味着聚焦主责主业、优化资产结构、建立产融风险隔离等多重利好。
但对本就面临着资本补充压力的保险业而言,股东的“退金”并不友好。
一方面,部分具有退出意愿的老股东往往并不具有持续增资意愿,难以成为资本补充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行业下行导致保险牌照受让者寥寥,新资本的难以引入会加剧保险机构增资困难。
相关险企经营压力上升时,资本补充的不及时将对偿付能力带来冲击,而一旦因偿付充足率等指标“破线”而遭遇业务限制,则容易让保险机构面临更加困难的风险螺旋。
这一背景下,如何探索更为灵活的外部资本引入甚至是风险处置方式尤为关键;例如易安财险破产重组的过程中,就引入比亚迪(002594.SZ)完成化险。
周瑾建议,在央企股东频繁出清保险股权的当下,保险业应建立更好的资本补充通道,吸引多元投资人参与。
“于保险公司而言,这有助其获得资本与股东产业资源以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于新股东而言,有助其探索产融模式完善产业生态。”周瑾表示,保险具有减震器和稳定器的作用,应考虑出台指导性政策,吸引、鼓励更多元化的优质产业企业参与保险,探索产融协同模式发挥保险功能。”
“例如,新能源车险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引入专业的汽车厂商、上下游产业链中的优质企业。”周瑾表示,“包括数字保险、绿色保险、科技保险,这些课题都可以让优质、专业的机构参与。”
财信研究院金融团队则认为,本身主业就包括金融业务的央企,以及部分欲打造金控平台的地方国资反而有可能在此轮央企退险潮中捕获机会。
针对不同情况,财信研究院金融团队建议关注三类机会。
“需补齐金融牌照的地方国资可重点关注相关牌照控股权的转让机会;已参股或控股金融股权,有意进一步提升股权占比的地方国资可关注央国企清理金融股权机会;要做大做强某类金融业态(如证券)的地方国资可关注并购重组机会。”财信研究院金融团队表示。
周瑾表示,当下地方国资确是较有可能从央企手中接过保险股权的群体,但其同时表示,这一过程可能存在更为细节、繁琐的问题。
“地方国资的需求在于牌照,如果股权比例较少不构成持股,则没有意义。”周瑾表示,“此外还有迁址问题。地方国资普遍希望购得牌照后将保险公司总部迁至所在地,而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迁址态度普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