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巴菲特”又出手了

“瘦身健体”。

作者 | 曹安浔

编辑 | 周智宇

虽然近年鲜少露面,但前上海首富、复星集团(以下简称为复星)实控人郭广昌一直隐于幕后排兵布阵,默默推进着公司的转型变革。

7月12日,复星携手重庆城投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文旅、康养等多个领域深度合作。

这背后是复星近年正聚焦医药、文旅、资管、科创的战略布局,推进“去重增轻”,抛售重资产,做强轻资产运营能力。

最近一个月,复星系公司豫园股份已经先后抛售了北海道Tomamu的滑雪场度假村和上海星光耀广场二期1号楼及部分车位所有权。

实际上,2022年以来,复星系各大公司密集减持资产数十次,不仅有海南矿业、招金矿业、青岛啤酒、中山公用、泰康保险等多家国内企业股份,还涉及德国私人银行HAL和比利时富杰保险等海外金融资产。

据华尔街见闻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年,复星系涉及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就已有8次,回笼资金约200亿元。

复星旗下地产平台——复地集团在2011年港股退市后,地产版图也在加速收缩。

上半年,复地全口径销售额仅为39.2亿元,位列克而瑞销售榜第97位,不复曾经全国销售前十的风光模样。

郭广昌在复星国际2023年度业绩会上表示,不再以扩张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更多要聚焦发展,把稳定的盈利增长作为未来运营的核心目标,将继续聚焦核心产业领域,更注重轻资产运营的能力,坚定推进“瘦身健体”,为新一轮增长蓄力。

“复星还要出售一些重资产,以后要靠‘手艺’赚钱,不是靠钱去赚钱,这是坚定不移的。”郭广昌说道。

他的努力也有了成果。受加速“瘦身”、回笼资金影响,财报显示,2023年,复星国际实现总收入1982亿元,同比增长8.6%;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达到13.8亿元。

作为中国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型民营集团,复星短短几年的巨大转变,激其市场上一片探寻和感慨。

复星的传奇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郭广昌借来3.8万元作为起步资金,联合几位复旦校友,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

而后凭借自己毒辣的商业眼光和灵活的资本手腕,郭广昌陆续踩中地产、钢铁、医药等行业风口。

他也乘势而上,仅用二十年时间,就建立起总资产3000亿元的多元化商业帝国,其中,复星国际更是早在2016年就跻身福布斯全球500强,被誉为中国企业出海先驱。

巅峰时期,郭广昌通过复星控股约四十家上市公司,涉及地产、矿业、医疗、钢铁、金融、文化传媒等多领域,一度是中国拥有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民企。

郭广昌也从寒门子弟摇身一变为一代枭雄,开启了中国顶级商界大佬的豪阔人生,在业内有“中国巴菲特”的称号,与马云、王健林等大佬称兄道弟,相交甚密。

作为实控人的郭广昌,财富亦在快速增长。

在复星国际上市的2007年,郭广昌以360亿元的身家升至胡润大陆富豪榜的第10位,首次登上上海首富宝座,此后财富一路增长到2020年的640亿元。

然而,世事无常。此后由于商业版图的变动,郭广昌身家逐步缩水到315亿元,痛失上海首富之位。企查查显示,复星控股的上市公司数量也降至11家。

有投资者指出,复星借鉴伯克希尔·哈撒韦等西方大型集团的发展模式,乘着时代发展的浪潮,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整合做大。但在疫情和经济周期双重考验下,复星也需要调整其业务结构,才能在周期下行期或底部保留基本盘。

郭广昌也曾在去年中报会上唏嘘,这是复星创业31年来所经历过最大的一个周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复星整个信心的恢复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

对于郭广昌而言,虽然身家缩水,但选择“瘦身健体”并非是坏事。

经过多年扩张后,复星系的杠杆水平已不算低,宏观经济承压,行业周期变幻下,与其像许家印、林腾蛟等人一样因公司出险,跌落神坛,不如壮士断腕,轻装简行,方能更好穿越周期。

至少,活着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做一个靠经营手艺赚长钱的企业家,未尝不是一种笑到最后的思路。

只是,作为融资渠道多样灵活、横跨多个行业的跨国企业,复星的转型之路并不能被一般民企复制,只能或多或少给它们一些启迪罢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