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能否复刻“电动化”曲线

Mr蒋静的资本圈
不可否认,从个别运营方的试点来看,无人驾驶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正处于从0到1的关键节点。但是无人驾驶的推广不仅仅是个经济账,本身受制于社会及公共交通的制约,单个城市的试点不会太快,不会太广,也不会有太多参与者,需要较长时间的验证与完善。

近来,无人驾驶颇为热闹。

作为智能化的高级应用,我们需要拉长时间来看这个事情的起因经过,这样更能洞察结果。

2020年9月,本公众号《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变局,向“出行行业”进化!》曾经对汽车行业的演进趋势做了预判:电动化只是起点,智能化和网联化是助攻手,但无论电动化、智能化还是网联化都只是工具,而不是目标,最终目标就是进化为以终端应用为导向的出行行业,并构建相应的生态体系。

只是这个过程漫长,颇为艰辛。

四年过去了,电动化已然取得巨大成就,电动汽车渗透率从2020年的不足10%,到如今的50%+,成长曲线陡峭诱人。

电动化的广泛推广和生态完善,以及人工智能硬件及软件的不断进步,为智能化及网联化创造了更丰沃的发展环境,无人驾驶运营的条件也开始成熟,“出行”行业的模式和生态开始显现。

有惊喜,但也不突兀。

在“出行”趋势的逻辑之下,以无人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又将是何种趋势,是否会复制电动化的迅猛曲线?

01 起点相似,运营先行

都是生产资料先行。

从电动化的渗透经验来看,电动化最先在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共享汽车等运营领域率先推广,部分领域目前渗透率接近100%,远高于汽车行业整体电动化水平。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运营车辆作为生产资料,对成本及收益率最为敏感,电动化一旦突破平价水平达到一定经济性,就会迅速推广,毫无障碍感。

近几年,网约车的电动化就是最佳表现,成为推动电动汽车渗透率加速的重要推手。

相反,家庭用车的电动化考虑因素不局限于性价比,还要考虑安全性、充电便捷性、续航要求等诸多因素。

同样,如果智能化能够在运营领域实现更好的成本降低或者效率提升,也更容易率先推广,从无人矿卡、无人港机到无人驾驶出租车,道理都是类似的,最终都是算账。

如今,也到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算账的时候。

02 经济可行性接近临界点

近来,萝卜快跑备受关注。

是否算得过账,是这个模式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萝卜快跑算是走在了前列。

根据公开信息,萝卜快跑的第六代车型最低成本已经降至约20万元,如果不考虑技术平台成本分摊,仅仅考虑车辆折旧(按8年)、人工费分摊、电费、保险费等单车直接费用,单日单车直接成本预计降至280元左右,按照目前普通网约车的单车收入水平,实现盈利还是有可行性的。

至于技术平台成本,这个就无法估量了,毕竟是沉没成本,不应该分摊进新增投放的经济模型当中。

萝卜快跑也表示,武汉地区预计2024年底实现盈亏平衡,2025年实现盈利,还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仅仅盈利不是目标,还要看预期收益率。

毕竟,普通网约车司机的预期净收入是其机会成本,可能是每个月4000元或者6000元不等,但对于无人驾驶运营方而言则是单车投入的回收期是否合理,收益率是否达到预期,IRR可能是10%也可能是8%不等。

粗略估计,萝卜快跑第六代车型若按8年运营期测算,新投入车辆要实现IRR达到10%,每日平均运营收入需要达到约390元,但投资回收期超过5年。如果要缩短投资回收期,还要提高收入水平。

在目前宏观背景下,资金成本不断走低,融资工具多元,社会预期收益率也不断降低,作为生产资料的经济可行性也更容易达成。

未来,单车制造成本还有望持续下降,单个安全员覆盖车辆数增加还可以持续降低人工费分摊,甚至电费、保险费等随着规模化也有望持续降低,运营收入随着价格调整、经验完善、运营范围扩大、消费体验提升等也有望进一步增加,综合而言,其盈利能力还有持续的优化空间。

当然,这仅仅是经济性角度来看,整体合理性还要考虑社会及公共交通因素,目前这方面的争议依然很大,众说纷纭,难以评论是非曲直。

03 渗透曲线不会太陡

但是,经济性并非全部。

不可否认,从个别运营方的试点来看,无人驾驶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正处于从0到1的关键节点。

预期美好,很多人不禁关心,无人驾驶是否会复刻当年电动化的快速渗透之路?

答案是并不乐观。

首先,无人驾驶的推广不仅仅是个经济账,本身受制于社会及公共交通的制约,单个城市的试点不会太快,不会太广,也不会有太多参与者,需要较长时间的验证与完善。

其次,电动化更多是技术及制造业属性,而智能化更多在场景端、应用端,不仅技术问题,还有更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必须而不能省略的时间。

第三,无人驾驶预计很长时间都是在生产资料领域或者运营领域,进入家庭C端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家庭领域可能更多是无限接近无人驾驶,更多地解放驾驶员而不会替代驾驶员,这个应该是共识,汽车企业直接向家庭C端销售完全无人驾驶汽车仍然面临太多问题。

第四,无人驾驶在运营领域需要较大的初期投入,且投资风险较大,加之目前社会资本趋于紧张,国资更加谨慎且偏向于制造领域,相对于当年电动化的资本狂潮,无人驾驶相关的资金不会太凶猛,进而对智能化相关领域的推动会大打折扣。

不管怎样,智能化已来,无人驾驶上路,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有惊喜,有期待,但也难以拔苗助长。

本文作者:Mr蒋静,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原文标题:《“智能化”能否复刻“电动化”曲线》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