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媒体:合理看待当前金融数据变化

金融时报
分析认为,金融数据的新特点很大程度反映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金融机构加大盘活存量资源力度和治理资金空转,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明显提升,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宏观融资结构持续改善。

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7月金融数据。

整体来看,金融数据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总体保持合理增长。从社会融资规模看,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2%,仍然高于名义经济增速。从利率下降的成效看,7月人民银行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1年期、5年期以上LPR均下降0.1个百分点,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从信贷结构看,支持“五篇大文章”的金融服务持续提升,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当然,也有人习惯于过去的高速增长,认为今年金融数据增速整体仍有放缓趋势。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当前金融数据变化?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货币信贷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评价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需要具备多元视角。

首先,金融数据的新特点很大程度反映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上高度依赖于信贷资金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贷款“大块头”逐渐调整,反映到信贷数据上可能是不增长甚至收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新动能领域贷款需求短期内难以完全接续,补不上传统领域贷款下降形成的“坑”,导致信贷增长出现波动。

其次,金融机构加大盘活存量资源力度和治理资金空转,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明显提升。

金融机构加大盘活存量资源力度和治理资金空转往往不会体现为贷款余额的增长,但今年以来,金融机构积极盘活存量贷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低效贷款回收后投放到新动能领域,通过“移位再贷”,存量贷款的结构是明显优化的。

随着规范手工补息和整治资金空转的效果持续显现,部分企业过去“存贷双增、低贷高存、虚增套利”的模式难以为继,提前归还了贷款;新发放贷款要先补上贷款收回、核销的“坑”,然后再增长,最终体现在贷款增量上的数据会相对少一些,但对经济的支持是实打实的。

再次,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宏观融资结构持续改善。

为了更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金融系统要注重合理把握债券和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推动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促进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多渠道稳固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在金融存量规模已经较大的情况下,今年以来,在有效信贷需求偏弱的大背景下,综合反映实体经济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融资支持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增速保持平稳,展现出了一定的韧性,也反映了直接融资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当然,随着经济逐步恢复良性循环,前期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将带动有效需求复苏回升。我们期待,未来经济政策着力点将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内需,随着消费恢复,经济循环会更加顺畅,也将创造出新的有效融资需求。

本文作者:马梅若,来源:金融时报,原文标题:《合理看待当前金融数据变化》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