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本篇报告关注居民的时间去向。一方面,居民的收入是时间的函数,工作时间越长,可能获得的收入会越多。但另一方面,每天的时间存在刚性上限约束,投入工作的时间越多,消费、休息的时间可能会越少。因而,时间的分配对于居民收入、消费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小知识:时间去向如何调查与分类?
(一)时间去向的调查:调查分两种。一种是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全国时间利用调查,严格记录居民一天24小时的活动(每15分钟记录一次)。前两次调查时间在2008年与2018年,第三次调查时间在2024年(2024年5月至年底主要开展现场调查,审核、汇总并发布调查主要数据)。
另一种是各个机构出于特殊研究需要开展的调查。包括统计局的劳动力调查(获得劳动时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开展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获得使用互联网时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的通勤监测(获得通勤时间)等。
(二)时间去向的分类:根据第二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将居民时间分为六大类、20个细分类别。六大类分别是:个人生理必需活动;有酬劳动;无酬劳动;个人自由支配活动;学习培训;交通活动。一天中的24小时(即1440分钟)的去向由这六大类所组成。此外,针对使用互联网(手机等设备)这一行为,视为这六大类的伴随行为。
(三)时间去向的初观察:2008年与2018年的比较,详见正文。
二、就业:2020年以来整体工作时长有所增加
(一)总量层面:从年度数据来看,2015年开始,工作时间趋于上行,到2022年,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小时,2001年以来最高。从月度数据来看,若比较2024年与2019年,2月-7月,平均每个月的周工作时间增加了2.7个小时。2024年7月,周工作时间为48.7小时,2019年同期为46.5小时。
(二)分行业层面:有增有减。行业数据更新至2022年,相比2019年,超半数行业工作时间有所增加,包括: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教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三、通勤:关注通勤时长、幸福通勤占比、极端通勤占比、职场新人通勤情况
(一)通勤时长方面:45个中国主要城市中(2022年)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6分钟,同比持平。其中:超大城市平均40分钟、特大城市平均36分钟、I型大城市34分钟、II型大城市32分钟。北京通勤时间最长。
(二)幸福通勤:即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50%,连续3年同比下降。
(三)极端通勤:即单程60分钟以上的比重。中国主要城市2022年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同比持平,仍有超过1400万人口承受极端通勤。
(四)职场新人:25岁以下职场新人的平均通勤距离更长,普遍高于城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10%的职场新人单程通勤距离超25公里,高于城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北京职场新人25公里以上通勤比重14%。
四、触网:互联网人均使用时间有所回落
(一)整体:截止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过去半年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的居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1个小时。历史对比来看,这一时长低于2021年12月(28.5小时)、2022年12月(26.7小时),也低于2019年6月(27.9小时)。网民规模达 10.92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7.5%。
(二)分应用:从增长情况来看,2021-2023年三年用户规模复合增速超过10%的应用有线上办公、在线旅行预订、网约车、互联网医疗。就2023年而言,线上办公用户规模增速转负,但,网约车、在线旅行预定、互联网医疗的用户规模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
五、睡眠:睡眠时长或在缩短,上班族睡眠时间偏短
(一)根据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
(二)睡眠时间:《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报告指出,“居民平均睡眠时长为6.75小时,平均入睡时间为00:01”。“上班族群体工作日平均夜间睡眠时长为6.47小时,非工作日为6.8小时”。新京报报道指出,“纵观国人从2012年到2021年十年间的睡眠情况,相比十年前,如今的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起床时间晚了37分钟,睡眠时长少了近1.5小时。”
六、休闲:文化休闲时间或在增加
休闲方面,参考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发布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2019-2023年,城镇居民在工作日、周末及节假日的每日平均休闲时间均逐步增长,尤其在2023年有较大幅的提升”。
“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的文化休闲占比分别从2019年的15.11%、16.01%和16.92%,提升至2023年的18.81%、19.32%和18.42%。城镇居民、退休居民更喜欢参观展览(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科技馆、艺术馆、美术馆等)和观看演出(电影、戏剧、音乐剧、脱口秀、相声、足球赛等),两者合计均在60%以上。农村居民喜欢戏曲的比重较高,受访者占比近半成,选择参观展览和观看演出的占比明显低于城镇和退休居民。对退休居民而言,其对书法绘画集邮等活动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偏好意向。”。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小知识:时间去向如何调查与分类?
(一)时间去向如何分类?
2018年,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根据2019年1月25日公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将居民时间分类六大类、20个细分类别。六大类分别是:个人生理必需活动;有酬劳动;无酬劳动;个人自由支配活动;学习培训;交通活动。一天中的24小时(即1440分钟)的去向由这六大类所组成。此外,针对使用互联网(手机等设备)这一行为,视为这六大类的伴随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24年3月20日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有关负责人就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答记者问,“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的时间利用活动分类更加细化,由上一次调查的20个类别扩展至13个大类、34个类别,更加精准细致反映居民在工作、学习、生活、出行、养老、就医、文体活动参与等方面的情况和期盼,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居民的生活福祉。”
(二)时间去向如何调查?
时间去向的调查分两种。一种是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全国时间利用调查,严格记录居民一天24小时的活动(每15分钟记录一次)。前两次调查时间在2008年与2018年。第三次调查时间在2024年。另一种是各个机构出于特殊研究需要开展的调查。包括统计局的劳动力调查(劳动时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开展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使用互联网时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的通勤监测(通勤时间)等。
(三)时间去向的初观察
时间去向的初步观察是基于2018年的全国时间利用调查以及与2008年的比较。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已经开始,根据统计局介绍,“2024年2-4月为调查准备阶段,主要是选聘培训调查员,研发部署调查软件等;2024年5月至年底为调查组织实施阶段,主要是开展现场调查,审核、汇总并发布调查主要数据;2024年底至2025年为调查资料开发应用阶段,主要是编辑出版调查资料,开展研究分析等。”
就2018年而言:
根据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居民在一天的活动中,个人生理必需活动平均用时11小时53分钟,占全天的49.5%;有酬劳动平均用时4小时24分钟,占18.3%;无酬劳动平均用时2小时42分钟,占11.3%;个人自由支配活动平均用时3小时56分钟,占16.4%;学习培训平均用时27分钟,占1.9%;交通活动平均用时38分钟,占2.7%”。(注:此处有酬劳动用时偏低,是因为调查者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参与有酬劳动)。
就2018年与2008年对比来看:
1)活动时间增加的:睡觉休息(+17分钟)、餐饮活动(+4分钟)、就业(+28分钟)、陪伴照料家人(包括陪伴照料孩子生活、护送辅导孩子学习、陪伴照料成年家人,+30分钟)、健身锻炼(+8分钟)、休闲娱乐(+25分钟)、使用互联网(+148分钟)。
2)活动时间减少的:个人卫生护理活动(-2分钟)、家庭生产经营活动(-32分钟)、家务劳动(-17分钟)、看电视(-37分钟)、交通活动(-37分钟)。
3)对于就业:如果从参与者角度分析,无论是就业工作者还是家庭生产经营者劳动时间均比十年前有所增加。根据统计局解读,“2018年,男性就业者每天工作时间为7小时52分钟,女性7小时24分钟,比2008年分别增加1小时26分钟和1小时20分钟;男女家庭生产经营者劳动时间分别为6小时40分钟和5小时47分钟,均比2008年增加了14分钟。”
二、就业:整体工作时长有所增加
(一)整体:上行后趋于稳定
整体而言,可以观察两个数据。
一是月度的,企业就业人员周工作时间。2023年工作时间明显提升,2024年2月开始基本与2023年同期持平。若比较2024年与2019年,2月-7月,平均每个月的周工作时间增加了2.7个小时。2024年7月,周工作时间为48.7小时,2019年同期为46.5小时。
二是年度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时间序列从2001年开始,但目前只更新至2022年。从年度数据来看,2015年开始,工作时间趋于上行,到2022年,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小时,2001年以来最高。
(二)分行业:有增有减
分行业来看,目前数据更新至2022年,比较2022年与2019年各行业工作时间。
1)2022年,周工作时间超过50个小时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
2)可能受疫情以及地产调整影响,部分行业工作时间有所减少。包括住宿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
3)超半数行业工作时间有所增加,包括: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教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三、通勤:幸福通勤比重在下降
(一)通勤时长:同比持平
根据《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45个中国主要城市中(2022年)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6分钟,同比持平。其中:超大城市平均40分钟、特大城市平均36分钟、I型大城市34分钟、II型大城市32分钟”。“北京单程通勤时耗47分钟,同比减少1分钟,仍是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上海、重庆、青岛单程通勤时耗达到40分钟。”
(二)幸福通勤:多数城市连续3年同比下降
幸福通勤,根据《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反映就近职住、可以慢行通勤的人口占比,又称‘幸福通勤’,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
根据《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50%,连续3年同比下降。2020-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全线下降,平均通勤距离普遍增加。”“(2022年)45个主要城市中50%的通勤人口享受5公里以内的幸福通勤,同比降低1个百分点。其中,超大城市46%,特大城市50%、Ⅰ型大城市53%、Ⅱ型大城市55%。深圳幸福通勤比重55%,昆明、佛山56%,福州59%,温州62%,分别是目前同等规模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的最高水平。”
(三)极端通勤:超大城市极端通勤改善
极端通勤,根据《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单程60分钟以上可达比重,作为城市超长通勤问题的量度。”
根据《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中国主要城市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同比持平,仍有超过1400万人口承受极端通勤。其中,超大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达到17%、特大城市11%,Ⅰ型、Ⅱ型大城市均是8%。”
“(2022年)7个超大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均没有增加。北京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28%,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天津1同比降低1个百分点。武汉、济南、南宁、厦门、合肥、乌鲁木齐、温州7个城市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其中,合肥、南宁、乌鲁木齐极端通勤人口比重连续3年增加。”
(四)职场新人:平均通勤距离更长
根据《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25岁以下职场新人的平均通勤距离更长,普遍高于城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北京职场新人单程通勤距离最长,平均12.1公里。上海、重庆职场新人通勤距离也超10公里。”
居住选择上,一方面,“职场新人有更多居住选择,更容易实现就近职住。16个城市中,53%职场新人能够实现5公里内幸福通勤,高于城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为了更低居住成本,或者更好工作机会,一部分职场新人不得不承受长距离通勤。10%的职场新人单程通勤距离超25公里,高于城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北京职场新人超长通勤问题突出,25公里以上通勤比重14%。天津、西安、郑州、重庆也有超过12%的职场青年承受超长通勤,且高于城市平均5个百分点。”
四、触网:互联网人均使用时间有所回落
(一)整体:网民规模小幅上行,触网时间有所回落
触网时间:截至2023年12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职能)的统计,我国网民(过去半年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的居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1个小时。历史对比来看,这一时长低于2021年12月(28.5小时)、2022年12月(26.7小时),也低于2019年6月(27.9小时)。
网民规模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 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达10.91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的比例为99.9%。非网民方面,截至2023年12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3.17亿人,较2022年12月减少2688万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从年龄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截至2023年12月,我国 60 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39.8%。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年龄因素和设备不足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
(二)分应用:网约车、旅行预订用户增长较快
分应用来看,用户规模人数超过8亿人的应用包括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支付、网络购物、网络视频、网络直播。主要应用中,互联网医疗、在线旅行预订、网约车等用户规模尚偏低。
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互联网医疗用户增长较快:从增长情况来看,2021-2023年三年用户规模复合增速超过10%的应用有线上办公、在线旅行预订、网约车、互联网医疗。就2023年而言,线上办公用户规模增速转负,但,网约车、在线旅行预定、互联网医疗的用户规模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2024年上半年,根据交通部统计的网约车订单量数据,同比增长高达29.9%,与2023年全年增速相近。但,部分应用增速可能在2024年收入有所回落,根据工信部的统计,上半年,以提供生活服务为主的平台企业(包括本地生活、租车约车、旅游出行、金融服务、汽车、房屋住宅等)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低于2023年的20.7%。
五、睡眠:睡眠时长或在缩短
(一)睡眠时间多长合适?
根据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9、8个小时。”
(二)整体:上班族睡眠时间或偏短
对于国人睡眠时间,可以参考两个数据来源。
1)中国睡眠研究会(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业务主管学会,现为独立法人社会团体,是目前我国睡眠专业领域最为权威的专业学术机构)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报告指出,“居民平均睡眠时长为6.75小时,平均入睡时间为00:01”。“上班族群体工作日平均夜间睡眠时长为6.47小时,非工作日为6.8小时”。
2)《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指出,“无工作群体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最长,为7.49小时;灵活就业群体每晚睡眠时长居中,为7.4小时;固定工作群体每晚睡眠时长最短,为7.01小时。”
3)睡眠时间的历史比较,参考新京报2022年3月18日的文章《十年来我国民众睡眠时长减少近1.5小时》,“我国民众睡眠时长不足,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长于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2013年调查的美国、日本和英国民众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但短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7.61小时。纵观国人从2012年到2021年十年间的睡眠情况,相比十年前,如今的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起床时间晚了37分钟,睡眠时长少了近1.5小时。”
六、休闲:文化休闲时间或增加
休闲方面,参考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发布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2019-2023年,城镇居民在工作日、周末及节假日的每日平均休闲时间均逐步增长,尤其在2023年有较大幅的提升”。休闲选择中,“2023年,城乡居民选择消费购物、外出就餐、美容美发、游乐游艺等消费购物类休闲活动的占比达58.6%-64.6%。”
1)文化休闲时间或增加。根据《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的文化休闲占比分别从2019年的15.11%、16.01%和16.92%,提升至2023年的18.81%、19.32%和18.42%。城镇居民、退休居民更喜欢参观展览(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科技馆、艺术馆、美术馆等)和观看演出(电影、戏剧、音乐剧、脱口秀、相声、足球赛等),两者合计均在60%以上。农村居民喜欢戏曲的比重较高,受访者占比近半成,选择参观展览和观看演出的占比明显低于城镇和退休居民。对退休居民而言,其对书法绘画集邮等活动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偏好意向。”。
2)广播与电视方面,广播播出时间小幅增长,2023年全国广播节目播出时间1615.98万小时,同比增长0.86%。电视节目播出时间连续两年回落。2023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001.63万小时,同比下降0.10%。
本文作者:张瑜(S0360518090001),来源:一瑜中的 ,原文标题:《张瑜:时间都去哪了?——经济微观察系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