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田东彦:日本央行将继续逐步推进正常化进程,谨慎提高政策利率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黑田东彦认为,日本央行将继续逐步推进正常化进程,谨慎提高政策利率,直至达到中性利率水平。如果温和通缩或低通胀持续很长时间,并使工资决定过程变得僵化甚至近乎冻结,那么央行最好采取措施以避免长期通缩。

日本央行目前为止的加息幅度表明,其将在未来几年内非常谨慎地逐步提高政策利率,使其趋向中性利率水平。日本的名义中性利率可能在1%-2%的区间内,可能显著低于2%。

1998-2012年,日本经历了温和但旷日持久的通货紧缩,影响了工资决定过程以及企业、工会的心态,工资增长陷入停滞成为最难解的问题。

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如果工资决定过程没有变得僵化,那么一些温和的通缩或低通胀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温和通缩或低通胀持续很长时间,并使工资决定过程变得僵化甚至近乎冻结,那么央行最好采取措施以避免长期通缩,即使是温和通缩也不行。

—— 黑田东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日本央行原行长

日本经济、通胀与货币政策

日本通胀情况一直以来都不同于美欧。1998-2012年,日本经历了长达15年的通缩。2013年,日本央行决定引入2%的通胀目标,然后于同年推出了所谓的定量和定性货币宽松政策(QQE)以尽早实现这一通胀目标。

随后,日本央行通过多种手段强化了QQE,在那之后的10年(2013-2023年)内,日本完全克服了通缩,但通胀一直在1%左右波动,工资水平几乎没有增长。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情况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和日元贬值,2023年日本消费者通胀(CPI)同比上涨3%左右。

随后,日本工资水平开始上行,2024年日本企业提供的平均工资涨幅高达5.10%,创下近33年来最大涨幅,提振工资的因素包括消费价格上涨以及企业利润创历史新高等。现阶段日本就业市场非常紧俏,6月失业率下降,录得2.6%。

在此背景下,由于有望可持续地、稳定地实现2%的通胀目标,日本央行没有必要继续实施极度扩张的宽松货币政策,因此,今年3月,日本央行启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至0%-0.1%区间。

这一调整幅度非常小,表明日本央行对于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提高政策利率是非常谨慎的。今年7月,日本央行将政策利率由0%-0.1%上调至0.25%,同样非常谨慎。展望未来,我认为日本央行将继续逐步推进正常化进程,谨慎提高政策利率,直至达到中性利率水平

自然利率的水平很难确定,我的直觉是日本的实际自然利率可能在0左右或略低于0,这意味着日本央行正在试图逐步接近的名义中性利率水平可能在1%-2%的区间内,可能显著低于2%,在1.5%左右甚至更低。

日本央行正在摸索着尝试达到中性利率水平,但目前尚不清楚(具体数值是多少)。他们会继续逐步提高政策利率,直到经济增速稳定在1%以上、通胀稳定在约2%,且金融市场保持稳定,只有到那时,他们才能知道名义中性利率和实际自然利率的水平。

日本克服通货紧缩的经验教训

如前文所述,1998-2012年日本物价持续下跌。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长达15年的通缩是相对温和的,因为物价平均每年只下降0.3%;但是通缩持续长达15年,其中有11年物价水平都在负增长,所以日本经历的是温和但旷日持久的通缩。2013年,日本央行推出QQE政策后,通缩终于被克服了,但是通胀率却又持续停留在1%左右,工资几乎没有增长。

工资增长陷入停滞是最难解决的部分。即使通缩是温和的,但如果长期持续,就可能会影响工资决定过程(wage determination process),或者说会使企业和工会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式:即使经济增长,工资水平也无法提高。而这就是日本的现实,不仅是通货紧缩时期,2013-2023年间也是如此。

因此最重要的是工资决定过程。日本的经历表明,工资决定过程可能被长达15年的通缩记忆所冻结,导致即使物价有所上行而工资却从未上涨。实际上,在通货紧缩的15年间,日本工资平均每年下降0.9%,接近1%。

如果工资决定过程没有变得如此僵化,那么一些温和的通缩或低通胀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温和通缩或低通胀持续很长时间,并使工资决定过程变得僵化甚至近乎冻结,那么央行最好采取措施以避免长期通缩,即使是温和通缩也不行。

世界各国通胀为何呈现同步性

在过去几年,世界各国的通胀进程似乎呈现很大的同步性。我认为,所谓的同步性可以说是由经济全球化促进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贸易,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正在迅速扩张;二是资本流动。

不仅是经合组织国家,许多新兴经济体也开放了资本账户,资本流动变得更加迅速且重要,不仅在经合组织国家之间,在经合组织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也是如此。总的来看,贸易和资本流动使得通胀或任何经济周期的同步成为可能

本文作者:黑田东彦,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原文标题:《黑田东彦:日本通胀形势与货币政策前景》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