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全场景连放大招

鸿蒙生态加速成熟。

作者 |黄昱

编辑 | 刘宝丹

正处于大反攻阶段的华为终端,正火力全开,在不断丰富手机产品线的同时,也将战略重心更多转移到了全场景产品。

在以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与苹果上演“巅峰对决”短短两周后,9月24日,华为秋季全场景发布会火速召开。 

这一次,备受期待的旗舰手机Mate70系列缺席,首款搭载玄玑感知系统的智能手表华为GT 5 系列走向C位,跟新款智慧屏、鸿蒙智行首款轿跑SUV智界R7等一起成为发布会重点。 

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曾提到,华为终端的梦是打造以鸿蒙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全场景生态。此次发布会上,他进一步透露,HarmonyOS NEXT(纯血鸿蒙)将于10月8日开启公测,首批公测机型包括华为Mate 60系列、Mate X5系列和MatePad Pro 13.2系列。

随着HarmonyOS NEXT进入商用冲刺阶段,将助力鸿蒙生态进一步繁荣。

事实上,在手机风头最鼎盛的时候,华为就开始提出要打造全场景生态。 

2019年3月,在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两个月前,华为就提出了“1+8+N” 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1”代表手机;“8”代表手表、耳机、PC、平板、音箱、眼镜等产品;“N”即N种智能硬件,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智慧出行、运动健康等智能产品。

华为曾预测,1+8+N的全场景战略让鸿蒙既能连接万物,也能打开万亿级市场。

经过五年蛰伏,在如今手机依然被带上枷锁的背景下,这一战略对想要重返全球市场的华为终端重要。

不难发现,今年来,全场景产品成为华为终端的发力重点,手机之外,手表、智慧屏、平板、全屋智能、汽车等更多全场景产品被大力推广。

在海外,可穿戴和平板也成为华为的新名片。今年5月和9月,华为在迪拜、巴塞罗那的发布会上,都有意着眼于展示创新产品,将从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营销推广,转移到对可穿戴设备和平板等产品上。

Canalys指出,这样的调整不仅有助于华为继续保持稳定的品牌影响力和海外渠道关系,还为华为的智能手机业务重新崛起奠定基础。

伴随着5G手机全面回归而收获的泼天流量,华为希望全场景产品都能接住。 

为此,华为终端今年做出了不少努力,在增加了海内外全产品发布会的频次外,上半年还请来超级主播董宇辉,开启华为全场景产品专场带货。与此同时,华为终端还大手笔赞助了《十天之后回到现实》,全场景产品首次在一档综艺节目中集中亮相。

在此背景下,华为全场景产品的销量确实都取得了不小的增长。手机业务首当其冲,据IDC数据,今年上半年,华为以17.5%的市场份额再次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第一。 

在平板这一曾长期被苹果统治的赛道,华为也闯了出来,在2023年第四季度首次超过苹果成为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第一后,华为平板已经连续三季度成为中国市场第一。

另据Canalys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华为平板全球出货量排名世界第三,同比增长51%,出货量达到250万台。

就PC而言,华为虽然在全球市场上尚未能跻身前五,但却因为AI、鸿蒙带来的机遇,迎来了一个可以与诸多传统PC厂商同台竞技的机会。

Canalys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大陆PC市场出货量为4120万台,同比下降了17%。华为虽然以只1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但却是唯一取得正向增长的TOP品牌,增幅为11%。今年一季度,华为PC在中国大陆的出货量同比持平,排名第二。

前不久,余承东也透露,“由于制裁相关影响,目前的华为PC或将是最后一批搭载 Windows 系统的笔记本电脑,后续将会有鸿蒙系统的PC产品。”

智能穿戴市场如今已是备受青睐的一块蛋糕。IDC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腕戴设备市场出货4374万台,同比下滑0.7%,而中国腕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555万台,同比增长10.9%,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全球市场。

华为已在这一市场拔得头筹。今年上半年,华为手环和智能手表整体出货量同比增长55.1%,连续两个季度位居全球腕戴市场出货量第一。

IDC分析指出,华为今年5月发布的新品Fit 3对其智能手表产品线在外形上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显著带动其腕戴出货量的增长。

8月底新发布的玄玑感知系统能让更多疾病风险被提前筛查和预警,如今GT 5 系列首发搭载后,或将助力华为抢夺更多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份额。 

汽车方面,虽然华为一直强调不造车,但野心不小,要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在手机业务的带动下,华为车BU在2024年上半年首次实现盈利。

另据Canalys报告,上半年,华为鸿蒙智行的销量(包括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达到19.4万辆,占据了市场销量的2%。其中作为主力军的问界销量为18.1万辆,同比增长679.5%,而智界的销量则为1.3万辆。

随着去年“王者回归”号角的吹响,鸿蒙生态加速成熟,华为终端正在全球第一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