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资和合资公募基金纷纷抢占ETF高地时,近年成立外商独资公募们,还在一笔、一笔的从股东那里获得追加投资。
2024年12月,又有2家著名独资公募机构,获得了股东的增资。
路博迈基金完成了近年来股东对它的第4次增资,此次增资规模达到1.3个亿,也是历史上增资额度最大的一次。
今年开业的安联基金公司,则直接获得了大股东安联全球投资的3亿元,把注册资本金翻了个倍。
显然,面对资本并不宽裕的独资基金公司,外资大股东们还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开”了自己的“钱包”。
但这样的“慷慨解囊”还会继续多久?
本月两家大手笔增资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12月10日,路博迈基金的唯一大股东Neuberger Berman Investment Advisers LLC的出资认缴金额变为5.5亿元,较此前的4.2亿元增加了1.3亿元。
这成为12月内十分引人关注的一次公募机构增资。
12月3日,安联基金的股东也对该公司进行了大手笔增资。一口气把安联基金的注册资本金从3亿元提升到6亿元,直接翻了一倍!
亮出大手笔的,也是安联基金的唯一大股东,安联全球投资(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GmbH),后者100%持股安联基金,也100%的承担了3亿元的新增资本出资。
一前一后,两家独资公募机构“拔高”了资本,也拉高了股东的净投入。
为何增资?
公募基金公司的增资,通常就两个动机。
一是为了开拓新业务,公司股东携手为公司增加资本金(有些业务资质需要公司有相当的资本储备)。
若公司自身盈利能力强,甚至也有股东顺势将公司滚存盈利转成资本金的做法。
另一个则是为了持续经营。如果公募机构经营盈利不明显甚至不盈利,就会持续的消耗公司的存量资本。一旦净资本低到“下限”,为了公司更持续经营,只有再找股东“化缘”。
从此次涉及增资的公司看,多数都是近年成立,还未必能实现持续净盈利的独资公募公司。
这次的增资,大概率可能会又一次落到第二种情况。
持续经营、不断增资
若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这已经是部分独资基金公司成立以来的又双叒叕的增资了。
以路博迈为例,今年12月被公布的这笔增资,已经是该公司2年多来的第4次增资。
天眼查统计的工商信息显示,此前路博迈进行过3次增资,分别是:
2022年12月,路博迈基金注册资本金从1.5亿元增加至2.06亿元;
2023年6月,路博迈基金注册资本金从2.06亿元增加至3亿元;
2024年3月,路博迈基金注册资本金从3亿元增加至4.2亿元。
而2024年12月,最新一次增资金额1.3亿元。
从增资金额看,路博迈资本增长的金额一直在趋势性攀高。从增资频率上看,总体保持着平均6~9个月增资一次的节奏。
不禁让人好奇,路博迈“增资”的速度为什么那么快?
资本“补血”的规律
仔细想想,路博迈的“花钱(资本补充)”的速度,还蛮有规律的。
2022年12月,增资5600万,“支持”了近6个月。
2023年6月,增资9400元,就“支持”的“时间”长一点,达到了近9个月。
2024年3月,增资12000万,这一次增资“顶”了至少9个月时间。
历史情况看,平均每个月对应的“资本增资规模”约为900~1300万,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
但比较令人“关注”的是,路博迈每月消耗资本金的速度似乎在上升。
如果以上一轮这种运营状态且市场状况也未大幅变化的话,那么这次新增的1.3亿元,似乎也不像能“扛”很长时间的样子。
一次性大手笔投入
和“积小钱成大钱”的路博迈相比,安联基金股东的风格就更加犀利了。
2024年4月刚举行过开业仪式的他们,这轮又一次性获得了股东3亿元人民币的资本支持。
如此的大手笔,让人直接感受到了安联基金股东的“豪爽风格。
事实上,安联基金的“豪爽”在筹备时候就看出来了。
第一笔注册资金就是3个亿,这次再加3个亿。
不得不说,同样是‘’股东爸爸”,其他独资基金的股东和安联全球相比,“差距”还有点大。
不过,安联基金的团队也“花”的够快的。
2023年8月获批;2024年4月公告正式获准开业,2024年12月就再次落实“增资”了。
目测“烧钱”速度比路博迈还快。
钱“花在”哪里?
那么作为一只公募资管机构,一般的支出花在哪里呢?
这方面安联基金和路博迈都没有公开信息。
但根据业内其他公募机构的公开信息,一家基金公司最大的几项支出大致如下:
- 、 人头费。即高管薪酬包和员工工资,目前业内排名中上的资管机构,人头费通常可以达到每人50~70万,甚至更多。
路博迈基金目前在协会的备案人数近70人,安联基金的备案人数近60人,这一项一年至少有几千万的支出。
- 、 办公房租和系统支出。公募机构往往需要地理位置和办公条件较优的场所作为办公楼,也需要稳定可靠的各类技术系统来支撑日常的业务发展。
根据基金招募书,安联基金的办公场所在上海第一高楼上海中心,路博迈在兴业太古汇,都是一流的办公楼。
- 、 销售费用支出。这是一块可大可小的支出。对于新基金发行速度较快、存量产品较多的基金公司而言,销售和市场营销费用很可能是公司最重要的支出项目。业内头部公司此项目多达几个亿也不并出奇。
不过对于,存量基金品种还不多的外商独资基金公司而言,这一块的支出也是个迷。
比如截至12月20日,安联基金目前仅有1只基金(下图),且最新管理规模2.5亿左右(成立时数据),这样的产品数量可能意味着该公司在营销方面的开支可能少于成立已久的大中型机构。
要构建“造血”机制
作为背靠海外大型资管机构的外商独资公募,这个群体整体在业内呈现“不差钱”的状态。
除去成立已久,由合资机构“转制”而来的少数几家老公司外,最近4年里成立的这批外商独资公募,多数还处于投入期中。
根据天眼查统计的最新的工商资料,较早成立的贝莱德基金注册资本为12.5亿元人民币,富达基金(中国)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6亿美元,都已是十亿级的资本量级。
此外,前述的安联基金6亿元,路博迈5.5亿元,也都上了5个亿。
短期内,这批公司就积累起如此高的资本金,既显示了当下公募行业竞争之激烈,也显示了海外资管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倾情投入和一片“痴情”。
但最终,一家独立的资管机构还是需要能有自身经营规模上的突破,以及财务上的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攀上更高的行业高峰。
仍在“襁褓”中的外商独资基金公司们,如何走出“关键一跃”,引人好奇。
附图:贝莱德基金资料(来自天眼查)
附图:富达基金资料(来自天眼查)
可以说,这家公司还处于“初创”阶段。
但是,在这个阶段,股东大手笔增资。这意味着很可能安联基金的资本金此前有快速消耗,或者后续要大举发力。
但是,靠消耗资本金来发展,从来不是一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后续,外资公募何时可以自给自足,何时可以反哺股东,或许都是需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