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生活家》是由华尔街见闻出品的人文类电子杂志,编辑团队坐落于上海、香港及海外地区,内容聚焦泛财经、科技、文化、生活方式与艺术等主题。
当东方的瑰丽与西方的华美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艺术火花?紫禁城与凡尔赛宫,这两座代表东西方文明的政治及艺术文化中心地标,首度携手合作,在香港展览的「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是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的活动之一。策展团队继早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功展出后转战香港,展览的另一个亮点,多媒体设备重现历史宫殿,馆内设有8个多媒体设备,入口处以全景影片展示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的壮丽建筑,配以香港中乐团演奏的音乐《冬之藏引》,令观众领略两座宫殿在历史上写下的厚重篇章, 透过新的视角、新的反思和新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中西文化的交融与辉煌,探讨中法文化几个世纪以来的渊源。
展览亮点: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的对话
此次展览是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的首次合作,展出的150件珍宝涵盖了清代宫廷艺术与法国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时期的艺术珍品,从瓷器、织物到家具与油画,皆代表着两座宫殿在各自文明中的巅峰地位。
展品中的其中两个亮点是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乾隆款画珐瑯菊花纹壶》(1783年)及凡尔赛宫近年收藏的《花鸟纹银壶》(约1680年)。《乾隆款画珐瑯菊花纹壶》的花纹因极具中式风格,因而过去一直被以为是广东进贡清宫的器物。最新研究因发现壶底有法国知名工匠「coteau」署名而证实原为法国制作,从而显示中法工艺交流之盛。《花鸟纹银壶》(则为中国广东为海外市场制作,后为暹罗(现为泰国)使节进献给路易十四的外交礼物。这件保存完好的珍贵外销银器展示了中法两国当时相互引进及收藏来自对方文化珍品的事迹。
东西合璧的艺术交融:从紫禁城到凡尔赛宫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的本次合作展览展出近150件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收藏的珍贵文物,展现十七至十八世纪中法在科学技术、工艺、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领域的交流和互鉴。中法两国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产生了新的技术、知识和艺术形式,共同书写了两国文化交流互鉴的精彩篇章。
(1)中国风(Chinoiserie)在法国宫廷的流行
18世纪的法国贵族对中国艺术和文化充满迷恋,「中国风」成为宫廷时尚的重要元素。例如,凡尔赛宫的「中国小亭」和「中国房间」以中国瓷器、漆器及绘画装饰,并模仿中国建筑风格。展览中特别展出了路易十五时期的中国风瓷器和漆器,反映了法国对东方艺术的热爱。
(2)中国宫廷的西方影响
清代宫廷也因18世纪的中法交流而出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乾隆皇帝对西方的绘画技法、钟表及建筑设计兴趣浓厚,他在圆明园内置造了模仿欧洲建筑的「西洋楼」。展览体现了中西艺术技法的融合。
展览背后的文化意义
此次展览不仅是艺术品的展示,更是对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紫禁城和凡尔赛宫分别作为东西方的文化与权力象征,两者在18世纪的艺术交流中既是对话者,也是见证者。
文化启示:
- 艺术无国界:此次展出的珍宝不仅体现了两座宫殿的艺术巅峰,更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学习与影响。策展团队强调,艺术是沟通与理解的语言,跨越了地域与时代的限制。
- 多元与包容:无论是中国对西方技法的融入,还是法国对中国风的迷恋,都表明了文化交流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为现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对话提供了启发。
凡尔赛宫馆长在开幕致辞中提到,此次合作为未来更多东西方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展览结束后,部分展品将前往法国展出,让欧洲观众也能感受紫禁城的艺术魅力。
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旅程
「东西合璧的艺术飨宴」是一次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紫禁城与凡尔赛宫这两座伟大的宫殿,在展览中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以艺术为桥梁,展现了中法两国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厚底蕴。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个启发人们思考文化交流的深刻契机,无论是对历史的爱好者还是艺术的追求者,这都将是一场不容错过的艺术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