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险业中频频传出的“预定利率下调”声音,迎来了阶段性结论。
1月10日,保险行业协会在官网称,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
不久后,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对此前提出的预定利率动态定价机制作出细化;
提出“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等要求。
但在此之前,国寿寿险、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工银安盛人寿等机构已相继公告,表态将维持普通型保险2.5%、分红险2.0%的预定利率最高值,与万能险1.5%的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
三则消息同日出现,人身险预定利率是否下调、几时下调,再度引发热议。
从《通知》内容看,预计保险机构短时间内不会迎来预定利率的强制下调。
对于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通知》明确下调条件为“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
对于分红险及万能险,《通知》则要求“在调整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最高值的同时要按照一定的差值合理调整。”
依照监管要求,上一轮调整后人身险预定利率的2.5%上限,较2.34%的研究值相差16个基点,仍在25个基点的范围之内;
正是因此,在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后收益率企稳的头部险企,也相继宣布不下调预定利率。
从行业当下竞争格局看,险企主动降低收益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监管未有要求的情况下调降利率,虽可一定程度促成公司资产负债匹配;但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人身险市场,却无异于“自废武功”。
尤其对产品体系、增值服务、销售能力有限的中小型险企而言,费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是其核心竞争力;多数险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将预定利率拉直最高值,难以主动调降。
从长期来看,若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投资能力无法回升,预定利率的下调仍难以避免。
尤其近年来,在利率下行、“债牛”与权益市场行情下,不同险企的资产收益水平可能呈现出较大分化,进而影响产品定价水平。
产品方面,预定利率动态定价机制细化后,拥有稳定投资能力的险企或更青睐分红险。
2024年10月之后,人身险全面进入“2时代”,市场对保险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
一方面,2%的预定利率对比大额存款已不具备大幅领先的优势;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回暖势头,对理财市场资金造成分流。
如此趋势下,保险公司开始主推分红险、减少刚兑比例,以此加大竞争力;多家头部险企曾表示,预计未来公司分红险占比将在50%左右。
浙商证券曾认为,政策组合拳下市场信心的增强有利于分红险销售。“叠加预定利率下调带来价值率的提升,预计2025年“开门红”新业务价值有望实现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