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cler逆势增长

中国大陆贡献两位数增长。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黄昱

奢侈品行业的年度业绩正在集中出炉,但现实情况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几天前开云集团的业绩中,多个品牌以下滑收官;而“羽绒服界的爱马仕”Moncler还在逆势增长。

根据意大利奢侈品Moncler Group(盟可睐集团)近日发布的2024年财报,其全年合并收入达31.089亿欧元,较2023年增长7%。其中主打高端羽绒服的主品牌Moncler贡献27.073亿欧元,主打纤维织物的旗下品牌Stone Island收入4.016亿欧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其各市场当中,亚洲市场表现尤为突出,贡献近半数集团收入,尤其是中国大陆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可见,中国的消费者并未对奢侈品失去热情。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当企业业绩下滑或者增长乏力之时,不少公司总结是因为中国消费者的态度越来越谨慎。

但从稳定增长的爱马仕、大排长龙的“黄金界爱马仕”老铺黄金以及两位数涨幅的“羽绒服界的爱马仕”Moncler来看,消费者并不是消费欲望降低了,而是选择变了。

2024年以来,Moncler就发力抢滩中国市场。

中国龙年新年时,Moncler推出的龙年限定款羽绒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还曾在引发社交媒体热议。

在2024年的上海时装周中,Moncler Genius2024(盟可睐“天才之城”)拿下了整个活动的“闭门秀”,并且邀请安妮 · 海瑟薇、蕾哈娜、崔然竣等国际巨星,以及舒淇、谢霆锋、徐冰等国内知名艺人出席活动。

这是Moncler首次在中国举办大秀,更是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办展。在此之前,Moncler Genius曾在意大利米兰和英国伦敦举办。

在这场大秀当中,其将艺术、科技与时尚融合,打造了“不可复制的体验”,既满足消费者对独特性的追求,又巩固了其“羽绒服界爱马仕”的标签。而通过这样一场时尚大秀,Moncler希望向中国消费者呈现自己的时尚基因,进而获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Moncler与中国市场结缘已久。最早在2009年,Moncler在上海恒隆广场开设中国第一家精品店,算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高端羽绒服品牌。此后,Moncler也将门店开到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等主流消费城市。

并且也紧跟着中国消费趋势的变化,拓展渠道。2018年时,Moncler在天猫开设快闪店,此后又相继上线官网电商与天猫官方旗舰店。

之后,其开店的速度加快,覆盖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同时,在线上渠道,其通过小程序提供虚拟试穿、专属客服等增值服务,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比提升至25%。另外,针对高净值客户,Moncler推出VIP沙龙活动与私人定制服务,强化客户粘性。

早期进入中国,且积极布局渠道,深耕中国市场,也是出于对中国高端消费市场增长的看好。在Moncler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emo Ruffini看来,中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Moncler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

身处当前还相对小众的高端消费市场,Moncler当下又踩中近年来兴起 “Gorpcore” 风潮,即将户外服装穿在非户外运动场景下 ,功能性服饰不再仅限于户外运动时穿着,而是融入日常生活,Moncler正处于增长通道。

不过,高端羽绒服依旧是红海赛道,Moncler也要面临长期的市场考验。

当前,中国中高端羽绒服市场呈现“国际品牌主导、本土品牌崛起”的二元格局,要想在红海中突出重围,就要有足够的差异化。

国际品牌加拿大鹅(Canada Goose)以极地功能性为卖点,但近年因设计单一与价格争议增长放缓;The North Face通过联名款拓展时尚领域,但高端线认知度不足。本土品牌波司登通过国潮营销与高性价比(均价2000元以下)抢占大众市场,2024年营收突破200亿元,但其高端线(万元价位)尚未形成规模。

相较而言,Moncler增长的业绩说明其在高端羽绒服市场有一定的地位。

但其也面临着一些小众品牌与跨界玩家的挑战,比如法国品牌Mr & Mrs Italy(以皮草镶边设计闻名)和意大利品牌Herno(主打极简风格)正加速布局亚洲市场。此外,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Dior亦推出高价羽绒服,分食市场份额。另有不少中国市场的户外玩家也盯上了羽绒服赛道,且已经获得不少用户的认可。

作为奢侈品羽绒服,Moncler还需结合自己的优势,持续推出能为消费者带来新意的产品。比如,当前,根据消费者对轻量化、保暖性的需求,Moncler已推出“Extra Light”超轻系列,并探索生物基羽绒替代方案,未来或进一步整合智能温控技术。

Moncler凭借精准的品牌定位、本土化策略及渠道优化,在中国市场实现逆势增长。未来,其需持续创新产品,并在激烈竞争中巩固高端护城河。

随着奢侈品行业回暖,Moncler或进一步实现增长,但仍需警惕本土品牌的技术追赶与消费者偏好变迁的风险。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