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在执行报告中关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相关表述引发市场热议。
2月13日,央行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好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政策调控功能”。
由此,市场热烈讨论关于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可能性,分析预计未来可能通过差异化准备金率引导信贷结构优化。
对此,据第一财经援引多位市场权威专家和经济学家,取消5%的准备金率隐形下限、将中短期国债纳入存款准备金、优化定向降准考核方式等改革方向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华泰证券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落地显效。2025年央行将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好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政策调控功能。
央行或创新实施一些新的工具
长期以来,央行通过灵活搭配使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三大传统工具,呵护银行体系流动性,为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存款准备金工具看,2003年9月至2011年6月,央行先后3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从6%提升至20.1%。2013年以后,央行又先后29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从20.1%下降至6.6%。央行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稳定的长期流动性资金。
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报道称,专家表示: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和支付结算系统发展,存款准备金考核方式经历过由时点法向平均法的转变,从而降低了考核时点金融机构存款的波动,平滑了货币市场波动。
而近年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越来越丰富,除了降准降息外,其他工具同样有效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意图和成效。例如,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有效维护良好的流动性环境;结构性再贷款工具有效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2024年四季度,央行还推出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两项新工具,体现了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拓展和新的探索。
《金融时报》援引专家看法:
不同工具间新的探索与协调也有体系化考虑,服务于整个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健全和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整体下行,使得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了充裕水平,为淡化总量要求和更多转向利率调控提供了条件。
当前,央行政策利率已经明确,不同品种利率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利率走廊不断健全,利率政策执行也在规范,利率政策传导将更为顺畅有效。这表明货币政策工具箱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要动态观察。不同情形下,央行会有不同的工具应对,甚至是创新实施一些新的工具。而且危机应对期间和常规时期的工具运用也会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整个工具体系会朝着更适应宏观调控需要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