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贡献腾讯三分之一利润的投资板块业务,正在悄然“换仓”。
2025年伊始,腾讯投资一改去年保守之姿,一开年就下了四笔重注,单笔融资金额均过亿元。作为腾讯的重要业务之一,巅峰时期的投资事件一年能够达到300起,几乎一天投一家。但自2021年达到高峰后,就迅速“刹车”,直至去年只有20余起。
一些眼尖的投资者发现,其中两笔都发生在医疗健康领域——礼邦医药是一家肾脏病领域的新药研发企业,鲲为科技则专注于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创新。企查查平台显示,2024年至今,腾讯参与投资的22项事件中,医疗健康领域占了9起,这甚至超过了最热门的AI赛道。
投资者不明白了,腾讯投医药干什么?
在2023年的战略业绩说明会上,腾讯管理层对股东表达得很明确:如果有新的投资想法,会选择回收其中的一部分投资用于新的投资项目。简单理解,腾讯不再用额外的资金投资了,对新项目也会格外谨慎。2023年约40起投资中,有四成是腾讯对原有项目的追加投资。
在如此收缩的环境下,还把相对多的筹码放在了医药领域,可见其“押宝”的决心。
AI和大模型的爆发是底层逻辑。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多次强调,AI+生物学将是“下一场惊人的颠覆性技术”。从某种层面上讲,腾讯更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18年前后“AI制药”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它还是少数几个持续大量投入的科技巨头公司之一。
随着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短短两年间数十种医疗垂直模型推出,AI大大突破和提升了药物研发的效率。AI技术已经深度融入到了各个环节,从靶点发现、药物分子设计到临床试验等。行业公认的是,传统医药领域将从“经验驱动”模式逐步转向“数据+算法”模式。
这对应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新药研发以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著称,一款药物的研发,往往需要超过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成本。AI有机会改变这一切。
腾讯在医疗健康上的布局可以追溯至十年前。从互联网医疗切入,到商业保险、医疗设备、医疗大数据,再到现在的新药研发,已经到了“深水区”。
2019年,时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室主任及美国科学医学院外籍院士的柯杨成为腾讯董事会九位成员之一,媒体关注度并不高。
很长一段时间,二级市场投资者在提到腾讯投资医疗领域的决策时,甚至需要类比游戏领域,来验证它有这个“能力”。
第一,游戏有生命周期,医药有专利保护期;第二,研发投入都很大;第三,供给侧都面临监管,游戏需要版号,医药需要药监局批文;第四,需求侧都是刚需;第五,利润率都比较高。以至于腾讯在游戏领域的投资策略也被套进来。从游戏IP、游戏开发,再到游戏发行。对应医药领域的制药、CXO(药物研发生产外包),再到针对用户端的互联网医疗。
这听上去有些“硬扯”的逻辑,也反映出了公众的不理解,很多认为腾讯只是在抢风口。
但谁都没想到这家以游戏、社交起家的互联网公司,在医疗健康领域已经扎得如此之深,腾讯看上去开始从水面之下浮上来了。
扫射
腾讯在医疗健康上的投资布局,最早可以追溯至2014年。
彼时,正值互联网医疗创业的元年。2014年9月初,腾讯先以7000万美元投资丁香园,之后,又接连出手了微医(挂号网)、圆心科技、微脉、邻家好医、思派健康、企鹅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其中,丁香园、企业医生、医联等多家企业腾讯都有多次参投,在水滴互助上更是直接参与了其6轮投资。
腾讯几乎把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投了个遍,覆盖了包括患者端、医生端和医院端的各大医疗场景。此外,腾讯还在海外投资了印度医疗信息服务商Practo、智能医疗硬件商Clinicloud和Scanadu等。
那时,腾讯的“半条命”都握在“盟友”手上。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李朝晖曾表示,“我们只投和腾讯业务相关的,主要是消费互联网。即以个人为用户,以日常生活为场景的应用形式,具体表现是个人衣、食、住、行、医等生活场景。”
这个逻辑映射到投资端,就是全覆盖,行业对腾讯投资风格的描述就是“扫射”:只要看中某一热门赛道,便不吝投出多家相同业务企业。医疗服务之余,这种投资风格还延续到了医疗大数据、先进制造、精准诊断等领域,其中不乏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
不过,腾讯从互联网医疗行业切入并不突兀,因为很快就与腾讯内部的自有产品形成了协同。早在2012年,腾讯就凭借其庞大的流量入口,与全国数千家医院达成合作,推出微信预约挂号、缴费、候诊等服务。2014年,微信智慧医院上线,打响了腾讯自建医疗版图的第一枪。之后一系列投资,夯实了在这个领域的服务能力。
腾讯那时的策略就是“信息连接”,从其早期的投资动态来看,主要是希望通过这些被投公司各自的优势差异,构建一个将医院、医生、患者三者紧密连接,从线上到线下的医疗闭合平台。
“基础设施”搭建完毕之后,腾讯开始加快在医疗领域自有产品的推进,先后推出了“四架马车”:智能硬件产品“糖大夫”血糖仪;和泰康保险公司承保的医疗保险“微保”;发布腾讯腾爱战略,打造医疗领域移动信息管理平台;用腾讯云提供医疗解决方案。
2019年和2020年,腾讯投资在医疗健康上的布局分别为14和15起,2021年更是一年就投了20个项目,范围明显加宽,开始覆盖动物保健、干细胞、宠物医院等新兴领域。
此后随着整体投资策略变化,节奏开始放缓。直至近两年,全面转向创新药研发领域。
2024年至今的医药领域投资事件中,涵盖超声、生物创新药、细胞治疗药物、早筛检测等多个赛道,除了聚焦医疗科普的医学微视和做超声影像设备的鲲为科技这两家企业,其余均与创新药研发相关。
这个策略转变全部被归因到大模型和AI的爆发上。
黄仁勋对AI+生物学将是“下一场惊人的颠覆性技术”的判断,已经成了科技创新者的共识。基于数据和计算,科学家可以触及到更深层的分子和反应,这是之前完全不可想象的状态。
而腾讯在AI上的策略早就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更重要的是“场景”,医药就是最核心的一块。
腾讯副总裁蒋杰提到,场景应用会成为未来(AI)大模型的决胜要素。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说得更直接,除了要把大模型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之外,更关键的是场景落地。
“腾讯云已经整理出来生成式AI在金融、教育、医药等13个行业超过100个落地应用场景,目的是帮助启发企业找到并审视适合自身业务和组织的切入口,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借力AI腾势而起的机会点。”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市场副总裁徐樱丹表示。
2020年7月,腾讯上线了AI药物发现平台“云深智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新药的研发过程。2023年9月,腾讯上线了医疗大模型,家庭医生助手、数智医疗影像平台等多场景的AI产品矩阵。云深智药还披露了全新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框架tFold,这相当于进入了研发领域的“深水区”。
这是大公司天然具备的资源禀赋。十余年来,从医疗服务到医疗信息化等各个领域,再到如今的创新药领域,腾讯的“野心”越来越大。
新投资的鲲为科技是2019年成立的超声领域初创企业。其创始人刘家家提到,正是凭借着AI算力,摆脱了业界所谓的“不可能三角”困境,即无法同时提升空间分辨率、增强穿透力并保持快速的成像速度。
香港早期癌症检测公司Insighta的专有技术——FRAGMA,不仅提高了癌症检测的效率,还有效降低了成本。其联合创始人陈君赐在拿到腾讯投资后提到,腾讯在AI领域的技术专长,结合FRAGMA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癌症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腾讯医疗健康总裁吴文达亲自出任董事,可见腾讯的战略意图。
蓄谋已久
有趣的是,腾讯的嗅觉比一众创新药头部公司还敏感。
就在它深度布局创新药两年后,多个医疗领域公司开始宣布接入DeepSeek。如,近日复星医药在内部发布了自主研发的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并表示已接入Deepseek R1,由此推进“药物商业价值辅助决策”的能力建设。
媒体报道称,恒瑞医药更是在春节假期结束便公布了红头文件——《关于在公司内部全面开展DeepSeek应用的通知》,由董事长孙飘扬亲自签发指令:要求全公司从总部到子公司,从研发到销售,必须在2月25日前提交详细的AI应用计划,并将执行情况与干部考核直接挂钩。
此外,信达生物、合纵药易购、智云健康等企业也表示接入DeepSeek。
“AI制药”重新被频繁提及。2014年前后,国内出现第一批将AI用于制药领域的公司,曾掀起一波行业热潮。
但很快便“消散”。大部分药企和投资人对于这个新事物没有什么认知,“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创始人马健曾告诉《中国企业家》,创业之初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跟客户和投资人讲明白AI制药这件事。
2020年,行业虽然有了一些实质性进展,用AI开发出了一些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二级市场也迎来了两只“AI制药”概念股,但没有掀起多大风浪。直至ChatGPT的出现,以及今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
英伟达单在2023年,就投资了8家药物发现或AI制药的初创公司,包括Generate Biomedicines、Genesis Therapeutics等,并推出了基于云的生成式AI平台——BioNeMo,旨在实现更快的药物发现和设计。
“既然计算机辅助设计行业捧出了第一家2万亿美元市值的芯片公司,同样,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为什么不能打造下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药物公司呢?”英伟达医疗保健副总裁Kimberly Powell曾这样表示。
众多国际科技巨头,在ChatGPT带领的大模型火了之后,将药物研发领域当作了第一批核心落地场景。除英伟达之外,微软、亚马逊、谷歌也都在过去两年推出了自有的AI制药平台。
尽管目前在商业落地方面,医疗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显然大家首次集体意识到了“AI+医药”的巨大市场前景。
2017年,腾讯就发布了首款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的产品——腾讯觅影。这款产品主要针对医学影像,这是AI相对容易介入的领域。凭借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对各类医学影像进行深度学习和训练,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筛查和诊断。
那也是当时最火热的“AI+医药”细分赛道。2021年,腾讯觅影甚至领先于“专业选手”,拿到了肺炎CT影像辅助分诊及评估软件的首张AI三类证,包括依图医疗、安德医智等多家企业之后经历了卖身、破产重组或IPO折戟。
就在行业一片低迷之下,腾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升级已从“先行先试”转变为“全面拥抱”。马化腾说:“我们最开始以为(人工智能)是互联网十年不遇的机会,但是越想越觉得,这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
直到现在领先一个身位,进入了最困难的制药领域。
“能够适配大模型的场景很多,我们会慎重考虑是不是该自己去做。对于一些深入临床,特别复杂的场景,我们有能力去做,但应该留给更具比较优势的企业。毕竟,腾讯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连接’能力。”吴文达说。这是腾讯用投资进入制药领域的底层逻辑。
所以,这次换仓创新药,腾讯或许“蓄谋已久”。
本文作者:谭丽平,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原文标题:《腾讯投资“大换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