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化债大幕拉开,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带你理解资产定价新逻辑

如何理解中国的化债逻辑?如何在化债周期中捕捉投资机会?

自1月20日特朗普上台以来,其各种“迷之操作”让人瞠目结舌:白宫上演外交风波,爆发一场震惊世界的激烈争吵;DOGE疯狂大裁员,美国公务员失业人数或近100万;“海湖庄园协议”被认为是变种的“广场协议2.0”,背后或是美国妄图强制改变全球金融秩序。

这一切的动荡可能都并非偶然,特朗普或许是想故意制造一场经济衰退来压低美债利率——知名投资人Larry McDonald在最新播客指出,36万亿美国债务问题已迫在眉睫。如果通过加征关税、DOGE大规模裁员等手段,导致经济短期内衰退,就能为降低利率创造条件。而利率每降低100个基点,就能节省高达4000亿美元的利息支出,从而暂缓美债危机——可以说,对于美国而言,目前债务问题“高于一切”!

除美国之外,无论是欧盟、日韩还是中国,化解债务问题都是摆在眼前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重要议题。

据国际金融研究所(IIF)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球债务水平已经达到313万亿美元,是同期美国GDP总量的11.5倍!在享受债务扩张带来的近二十年经济增长后,如何偿债、化债已经成为全球所有国家都将密切关注的核心议题。

无论是美国次债危机,还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债务化解的路径与政策选择都深刻影响着经济走势与资产价格。

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提出了“6+4+2”的12万亿化债方针。

2025年3月,两会明确指出将赤字率设置4%左右,首次突破3%的隐性约束!同比增加1.6万亿元!

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而言,“化债”无疑是一个相对比较遥远的话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迄今,我国已经进行了四轮化债历程,其中最有名的便是2015年的化债,那一轮12.2万亿的债务置换给地方政府降低了负担,随后在供给侧改革以及财政刺激下,上证指数最高突破到了5178.19点;

2019年化债周期内,食品饮料、电子、家电等行业领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白酒龙头股涨幅超150%;

2021年化债周期内,市场受内外部宏观压力偏大,但受政策支持的新能源板块依旧逆势上涨,龙头企业股价涨幅超80%;

2023年化债周期内,城投、AMC(资产管理公司)等化债概念股表现强势,部分龙头公司股价涨幅超100%。

可以看到,在化债周期内,权益市场总是能够出现结构性的机会,而机会的产生又往往与政策方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你就必须要设法把握本轮化债周期的底层逻辑,洞悉化债政策的落实方向。

但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没办法看透化债的底层逻辑,我们从2024年下半年起就开始频繁听到“化债”这个词萦绕于耳边,对于其基本概念以及数据可能也有着一定的理解,但如何预判以及洞悉未来的化债方向,把握本轮化债浪潮下的超额收益,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为此,华尔街见闻于3月22日特邀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老师,推出《化债浪潮下的资产定价新逻辑》线下大师课,帮助大家厘清本轮化债浪潮下的核心逻辑,助力个人关键决策。

刘郁老师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金融系,学术功底扎实,曾多次荣获新财富、水晶球和金牛奖最佳分析师。

市场对于刘郁的印象可能会比较集中在她在固收领域的表现,但其对于大类资产配置的理解也极为深刻,曾多次预判市场拐点,故在2024年被华西证券聘任为首席经济学家,负责华西证券总量研究业务。

此外,由于刘郁老师长期活跃于市场一线,坚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拆解中国地方债、城投债的脉络,她主持的《走遍中国城投》系列、《城投解惑》系列研究内容均饱受市场以及政府部门好评。

可以说,刘郁老师是目前卖方研究市场上,对于化债问题理解最深刻的分析师之一!点击报名本场课程>>

活动详情

活动时间:2025年3月22日 周六

活动地点:上海 点击报名

课程亮点

全球视野:深度剖析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债务经验,揭示其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影响

中国实践:聚焦中国地方债、城投债及隐性债务的现状与化解路径,提供实操性分析

投资策略:结合历史规律与当前趋势,解读化债周期中的大类资产配置逻辑

课程提纲

课程收获

借鉴全球经验,预判未来中国化债路径与市场趋势

提升资产配置能力,规避市场风险、捕捉投资机遇

理解债务周期底层逻辑,洞悉未来十年配置风向

温馨提示

本场课程包含互动问答,学员可以就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与刘郁博士展开讨论,面对面答疑解惑。对本场课程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下图获得课程门票。

目前购买可享受早鸟优惠价,点击图片即可解锁福利。

欢迎微信扫码下方图片,咨询小助手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