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源/华尔街见闻
3月2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会现场,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正式官宣成立“vivo机器人Lab”(实验室),正式进军机器人领域。
根据vivo官方披露的计划,未来三年内,vivo将推出首款聚焦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并同步深化6G、人工智能、混合现实(MR)等前沿技术布局。
此举标志着这家消费电子巨头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向着“家庭智能中枢”的战略跃迁。
在这一决策背后,是vivo的技术积累、社会发展需求与政策导向的深度共振。
“vivo将通过人工智能与影像两大技术驱动,专注于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技术研发方向。”胡柏山表示,“这是vivo三十年技术积累的必然延伸,更是破解老龄化社会刚需的战略选择。”
战略适配:基因类同
vivo选择机器人,而非此前爆火的汽车,其逻辑基础仍依据vivo长期坚持的“本分”文化。
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不跟风:在拓展一个新产业时,考虑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创造用户价值之间的匹配度。
“我们看一个产业或一个新赛道,不会看是不是风口,也不会单纯的看市场规模,而是去看与我们的核心能力是否匹配,以及我们能不能进去给用户创造价值。”胡柏山说,“对于vivo的基因而言,相比于汽车行业,机器人是更好的选择。”
此前,胡柏山也曾对外强调,“最适合做机器人的行业是手机行业,甚至没有之一。”
这是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企业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
胡柏山做这项判断,源于智能手机与机器人技术路径的高度耦合。
首先是AI大脑迁移。vivo自研蓝心大模型已完成70亿参数端侧部署,多模态交互能力可直接用于机器人。
相较于初创企业依赖云端算力,vivo的端侧AI既能保障隐私(符合GDPR标准),又能实现300ms内的实时响应,体验优异。
其次,vivo拥有的M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空间建模、物体品类和位置识别技术,结合自研V3影像芯片的实时处理能力,有能力为机器人提供“类人视觉”基础。
第三,硬件工程协同,手机光学防抖微型电机、真空腔均热板散热系统等技术模块复用率极高,供应链管理经验可实现部分迁移。
这部分能力,体现在机器人层面,是机器人的关节控制和散热。
但,这不是vivo的选择。
胡柏山对vivo参与机器人的技术和功能边界做了清晰界定:只做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
vivo为什么选择做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
“这两块是我们擅长的,我们不做机械臂、灵巧手、机器人身体,这逻辑跟做手机一样:我们不做SoC、不做屏幕,因为产业链有人比我们更擅长做这些。我们希望跟产业链伙伴合作共赢,这样整个产业才能健康可持续。”胡柏山说,“手机厂商在传感器、算力平台、供应链管理上的积累,能解决机器人80%的‘大脑’与‘眼睛’问题,剩余20%聚焦机械执行能力。”
以往积累的智能手机技术,能为家庭机器人复用,这是vivo进军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条件;同时,胡柏山认为,“机器人产品一定是由用户场景、用户需求决定的”。
vivo切入机器人产业,瞄准了“家用”场景。
vivo选择聚焦家庭场景,既规避了工业机器人巨头竞争,又切中现代家庭对“智能管家”的刚需——从家务助手到老人健康监测,再到情感陪伴,vivo的布局覆盖了家庭生活的全链条痛点。
中国一线城市家庭对“全场景管家”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在健康监测(血压/血糖异常预警)、老人跌倒报警、儿童情绪识别等复合功能领域。据新华网报道,“跌倒”是65岁以上老人伤害死亡首要原因。
今年1月17日,据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情况介绍,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约占总人口比重的21.1%(这项数据来源:民政部统计公报)。
对于规模日益庞大的老龄化社会,健康型家用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和由此形成的服务空间,不难想象。
胡柏山表示,“机器人会应用在家庭服务、养老、医疗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既能干好活,还能很懂你。我们将聚焦消费级市场,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通过‘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的路径,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用户的真实生活,回归场景,解决痛点,迭代产品。”
技术路径:大脑+眼睛
相较于初创企业,vivo入场机器人行业,为该行业的竞争格局提供了一个全新样本。
vivo深耕智能手机多年,其端侧AI与影像能力形成了特有的技术厚度。
算法方面,蓝心大模型实现端侧部署,这能确保机器人交互的低延迟与高隐私性;影像技术也能复用,自研V2影像芯片的ISP架构可提升机器人视觉处理效率,微云台技术则可能增强机器人运动的稳定性。
成立三十年以来,通过与Arm成立联合实验室、与三星、索尼等建立深度合作,vivo积累了半导体、传感器领域的议价能力,这对于其推动家庭机器人业务,意味着具备成本、技术和应用优势。
早在2017年,vivo即开始布局AI技术,而用AI技术训练AI Agent,这是vivo机器人Lab的重要子任务之一,目标是构建vivo家庭机器人的大脑,这项任务将由端侧“蓝心大模型”完成。
此前,vivo曾公布计划,预计将于今年9月至10月推出MR原型机体验。
今年博鳌年会现场,vivo首次展示了混合现实头显(即MR原型机)。vivo此举,除了将MR视作一种全新的生态品类,还在于其技术能力对机器人具有高度的复用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做MR,我们其实把MR看作是未来机器人的‘眼睛’,针对空间识别感知的能力,机器人未来与物理世界的交互需要大量空间深度信息。”胡柏山说,“MR的手势识别、图像识别能力。我拇指食指一掐,就是操作界面的点击,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上背后要经过大量的AI学习。”
vivo在三个方面做了技术准备和基础保障:
开放的蓝心大模型平台,开发者可基于API开发家庭场景应用,避免重复投入AI训练资源
复用的供应链,手机显示屏(京东方柔性OLED)、电池(ATL高密度电芯)等模块直接迁移,降低边际成本
现成的端侧生态体系
将范围限制在专注“大脑+眼睛”核心模块研发而非全身硬件,vivo的这一策略直击人形机器人“成本过高”的行业痛点。
就生态布局来看,vivo大概率会通过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接入,以此构建以AI Agent为核心的生态,复制手机行业的“硬件+服务”盈利模式。
胡柏山认为,当机器人有了类似人眼的信息识别和人脑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再配上“身体”,交由大脑控制,就形成了机器人雏形。
“至于这机器人是双足、四足还是轮足甚至履带形态,这由用户场景决定。”胡柏山说,“如把手机比作二维,那么机器人就是将手机升到了三维甚至四维,这种拓展极为丝滑。”
终极目标:以人为本
vivo的市场策略并非孤立发展机器人,而是以闭环生态放大技术协同效应——MR技术赋能机器人感知:MR头显与机器人共享空间建模数据,提升环境交互精度;机器人数据反哺手机AI:家庭场景的复杂交互数据,能快速优化蓝心大模型的决策能力。
vivo明确将医院、养老场景列为机器人应用重点,试图通过技术缓解医护资源短缺问题。这种“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并重”的路径,既符合政策导向,也为其赢得公众情感认同。
成立“机器人Lab”,标志着随着vivo的切入,家庭机器人产业进入全新阶段。
初创企业受限于研发投入,往往陷入“高成本-低销量”的死循环。vivo凭借规模效应,可将机器人BOM成本压缩至消费级水平。
很明显,vivo成本优势的基础——复用手机供应链,显示屏、电池等模块直接采购现有成熟方案;分摊研发成本,AI、MR技术的多场景复用降低边际成本。
像vivo这种智能手机行业的头部公司,入局机器人领域,必然会加速技术耦合的速度和密度,机械与AI产业将实现“大脑级整合”。
在这个过程中,vivo的角色不仅是硬件厂商,更是“机械与AI的连接器”,还是“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应用和机器人一起,分别代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顶尖技术成果,但这两个世界尚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未能完美联接。
“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能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胡柏山认为,“由此,未来已来,手机行业即将迈入新阶段。”
在这个新发展阶段,vivo致力于创造极致的机器人产品——机器人大脑和眼睛,让机器人可以“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以此为用户提供全新的应用体验和价值。
智能手机行业迈入新阶段,就眼下而言,这个论断极具现实意义。
手机进入存量市场阶段已持续数年。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能重构这个日益“传统”产业、形成增量市场的未来希望。
但GenAI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行业重塑,此前并未形成市场共识。
有人选择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构建GenAI多场景全生态;有人则宣称“All in AI”,但受限于产业链技术发展水平,推进不甚明显。
现在,vivo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vivo若能占据家庭场景机器人20%的市场份额,则这块业务的估值将突破300亿美元,成为继手机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
显然,这也是一项长期征程,vivo的机器人目标也并非短期能达到。
但正如胡柏山所言:“科技公司的责任是通过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解决未来的社会问题”——这场技术长征的终点,或许是一个更智能、更温暖的家庭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