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新华社英文频道以《China edges closer to commercial nuclear fusion》为题,报道了中国商业核聚变的发展情况。以下是报道内容:
在尖端聚变能源技术与风险资本的双重加持下,中国新一代年轻创新者正致力于将"人造太阳"的能量转化为可规模化、经济可行且具备投资价值的商业化项目。随着人工智能的能源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核聚变正成为破解全球能源困局的终极解决方案。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科技竞赛中,中美等聚变技术强国正加速将实验室突破转化为工程实践。
一、走出实验室
成都某工业园区内,一个基于线性场反位形(FRC)技术的紧凑型聚变装置基地正在紧张施工。这种新型构型可打造灵活模块化的"迷你太阳",由成立于2022年的初创公司-瀚海聚能研发。
“传统技术路径需要持续‘点燃太阳’”,瀚海聚能董事长项江解释道。这种同样被美国Helion Energy公司采用的FRC路线,能规避传统装置长期稳定运行的技术瓶颈。"如果说传统技术像建造地铁网络,我们就是要打造高速磁悬浮列车。"
在成都以北700公里的西安,由清华大学核聚变实验室前成员创立的星环聚能,也创造了行业奇迹:仅用279天建成聚变实验装置,并在三个月内将等离子体电流翻倍。创始人陈锐这样说道:“我们不是在改变方向,而是在重新定义技术实现路径。”
而在上海,专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技术的能量奇点团队则在挑战磁场强度的极限,并在今年3月取得突破:其磁体达到21.7T,超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CFS公司保持的纪录。该公司计划2027年前建成新一代托卡马克,实现能量增益10倍的商业聚变关键指标。
二、政策支持
2024年,中国政府将未来能源系统核心技术的突破列为重点支持领域,核聚变成为核心关注点。这一顶层设计被广泛誉为“中国核聚变商业化竞赛的发令枪”。
上海正通过打造世界级的核设备制造和前沿核聚变研发枢纽加倍努力实现其在核能领域的雄心壮志,同时确保其核电行业在2025年前实现两位数的年增长。
“商业核聚变可能在2050年左右变得可行,但高温超导体(HTS)、人工智能和先进材料的突破可能会加速这一时间表”,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表示。
中国商业核聚变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催化剂是其在核聚变科学实验中取得的扎实成就:
-
今年1月,位于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实现了长达1066秒的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下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核聚变发电研究的重大突破。
-
3月底,成都的另一台“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也实现了一个里程碑: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超过1亿摄氏度,标志着燃烧实验进入了新阶段。
三、未来面对的挑战
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有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但核聚变的产业化仍面临关键技术挑战。
目前的装置仅能在百秒级别运行,远低于长期运行的需求。极端的核聚变环境,如高温和强烈的中子辐射,需要最先进的耐受材料,而这些材料仍处于欠发达状态。此外,实现净能量增益需要更高的装置效率和更好的系统协调。
项江将这些挑战比作建造一个“炼金炉”。“在掌握核聚变的同时,设计一个能够承受百万度高温和突然冲击的反应堆是一项需要全行业合作的任务。”
尽管核聚变领域的风险投资兴趣日益增长,但中国的投资仍然不足。对此,陈锐也坦言:“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在该领域的私人资金总额仅为5亿美元,远低于同期美国约50亿美元的投资。”
轻舟资本是瀚海聚能的投资方之一,其执行董事康建树承认,核聚变要求投资者坚持长期主义,适合那些真正致力于深耕硬核技术的投资机构。他还补充道:“寻求短期回报或快速商业化的资本会发现其与该领域本质上不兼容,我们的投资期限可以长达8到10年,耐心是关键。”
除了其长期目标外,瀚海聚能还采取了“沿途下蛋”的策略,以在整个漫长过程中为投资者带来一些回报。这包括探索中子源在医疗和工业领域的商业应用,如癌症放射治疗、核药同位素生产、中子成像和核废料处理。
文章来源:可控核聚变,原文标题:《新华社:中国离商业核聚变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