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通过经济数据观察世界,你几乎看不出白宫已换了主人。
尽管特朗普政策声势浩大,但实际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似乎展现出“免疫”状态。就业、通胀、贸易和联邦支出似乎未如预期受严重冲击,反而在某些方面延续了前一阶段的轨迹。
事实上,美国经济的“韧性”可能只是短暂的幻象。《华尔街日报》首席经济评论员Greg Ip认为,特朗普政策带来的“震动”虽未立即反映在经济数据上,但其长远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多数关税在实施后几个月才开始传导至消费者端。此外,美国庞大的经济体使得特朗普政策的影响被“稀释”。
4月PMI或将揭示全球经济第一道“伤痕”。本周三(23日),美国制造业投入价格指数尤其值得关注,或揭示关税落地后的成本传导。同时,美联储还将发布经济状况褐皮书,揭示不确定性与关税政策对地区经济的实际影响。
数据与新闻的巨大反差
表面上看,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出令人震惊的“抗干扰”能力。
一方面,经济学家普遍预期企业招聘将明显放缓,通胀率将明显走高。但另一方面,实际情况是,过去两个月的就业增速保持在每月17.3万左右,与前六个月几乎持平。失业率也仅比前六个月高出0.1个百分点,整体通胀和核心价格压力甚至比之前略低。
这种表面上的“稳健”让市场陷入迷惑——特朗普政策的“炮火”似乎削弱了,却未能引发预期中的全面崩溃。
特朗普在上台初期曾宣称能够节省2万亿美元联邦支出,但实际数据显示,80天内联邦支出反而比去年同期多出1540亿美元。一些政策如裁员目标未达预期:政府效率部门(DOGE)试图缩减10%的联邦员工(约24万),但截至二三月,实际裁员规模仅减少了1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虽然特朗普加大了边境执法和遣返力度,但外籍工人数量仍在增长。这表明政策的“点火”作用有限,劳动力市场的韧性远超预期。
“幻象”的背后:影响因素繁杂
特朗普的关税措施持续引发市场关注,但事实上,其实际影响持续被“滞后”展现。
Greg Ip认为,这是因为多数关税在实施后几个月才开始传导至消费者端。钢铁、铝材的高关税已在3月中旬生效,但价格上涨尚未全面反映。更大规模的关税因企业提前备货和进口商的“库存缓冲”而延迟显现影响。“延后”的压力或许只是在未来几个月累积,一旦传导到消费者,将引发价格上涨和市场波动。
此外,美国庞大的经济体使得特朗普政策的影响被“稀释”。股市的剧烈波动,尤其是科技股的反复,反映了市场对于政策预期的不断调整。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政策引发的“反馈机制”——例如油价的下降却导致消费者价格的意外下滑——都表明,政策的连锁反应复杂而多变。
随着贸易谈判和政策多变的可能,企业可能会改变价格和采购策略,市场的“预期管理”成为关键。未来政策波动将更剧烈,投资者应警惕表面平静背后隐藏的巨大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