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战略布局”,揭秘保险巨头的隐蔽“股票账本”

一场关乎险资的“配置革命”

中国保险巨头们正悄然构筑数千亿级"战略粮仓"。

险资“加足马力”入市的步伐,十分迅速。

深潜号发现:一家保险机构的报表中,悄然透露了这个“粮仓”的收成数据,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保险资金正将这类资产转化为"隐形财富池",一场关乎险资的“配置革命”,悄然打响!

长线投资规模曝光

保险公司的长线投资规模,可从资产负债表“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科目中得到一些启发。

所谓“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属于资产负债表的一个科目,属于一类资产,通常指公司持有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其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

这类投资通常具有长期持有意图(非短期交易目的),相比之下,保险机构的短线操作指标,则可参考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

那么,保险机构对于二级市场股票的持仓规模,就是上述数字吗?

其实不然。

险资长线持有的上市股票——高股息蓝筹股——这种非交易性股票的规模,是“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一部分。险资持有的非上市股权、优先股等也含在上述数字中。

截至2025年1季报,业内几家活跃的大型险资机构(平安、国寿、太保、人保、新华)等合计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规模总额达到9800亿以上。且除人保外,其余几家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规模均比2024年末有所增长。

新华保险“重仓”高股息个股

那么保险机构们增持的“其他权益工具”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详细分析其中一家机构的报表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以新华保险最近2个季度的业绩报表为例,“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数字非常“单纯”——全部指向了股票配置。

新华保险在2024年年报记载:报告期末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为306.4亿元,相较于2023年末增幅高达470.6%,股票配置增加为主要变动原因。

结合年报另一处原文:

这家保险机构在年报披露:“(2024年)发挥好险资耐心资本优势,向高股息OCI类等持有型权益资产进行策略迁移,同时把握好阶段性、结构性机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市场下行风险。截至2024年底,公司高股息OCI类权益工具投资由年初的53.70亿元增长至306.40亿元。”

上述两个306.4亿元,就对上了

由此推断,新华保险的其他权益投资工具在2024年末几乎全部被高股息的OCI类权益投资所“垄断”

而恰恰是对此类股份的增持,推动了该期新华保险相关科目上数字的明显增长。

实际持股广泛多元

而根据公开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新华人寿持有的股票很多。

比如,在2024年末,新华人寿旗下普通保险产品账户就持有包括格力电器、山金国际、大华股份、山西焦煤等公司股份(下图,统计来源:choice)。

另一个类似的普通保险账户则持有了大华股份、山金国际、东山精密等。

那么究竟什么资产有望被新华保险列入其OCI的规模中呢?

根据choice统计,前述被重仓持有公司的中,格力电器的最新年度股息率超过6%,相对来说最为符合高股息的定义。

一季报还在增持

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来看新华保险2025年一季报。

(如上图)截至今年3月末,这家险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规模增长至338.43亿元,相较于去年末有了10.45%。

考虑到OCI资产不会随股价浮动,上述资产通常仅有两种可能:

其一,新华保险在这期间净增加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二,新华保险在这期间净增加的新纳入OCI口径的权益投资

有意思的是,2025年1月,新华保险刚刚签约受让外资持有的3.2964亿股杭州银行股份,该项股权转让于2025年4月获得监管批准。

外界无法获知相关资产何时以及如何计入新华保险的会计账簿,但大概率的此次战略投资未来必或已落在新华保险的“其他权益投资工具”科目里。

私募平台收益曝光

新华保险的案例中,险资参与二级市场股票的长线投资,通常选择业绩稳定、分红率较高的上市公司股票。

过往,险资投资股市的资金来源以保费收入为主,通过旗下资产管理平台以保险组合的方式进行投资。

从2024年开始,新华保险增加了一个路径:证券类私募平台。

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分别出资250亿元,共同发起设立鸿鹄志远(上海)私募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鹄私募”)。

过去一年间,鸿鹄私募不断抄底A股和港股公司,年报中提及“聚焦投资二级市场优质上市公司”。

鸿鹄私募的运作,在新华保险的年报有所提及。

截至2024年末,鸿鹄私募的净资产达到527.16亿元,已经显著超过了500亿元的注册资本,净利润达到9.17亿元。

换言之,这家股票私募运作不足一年,就赚到了接近10亿元的收益。

由于鸿鹄私募专注于股票投资,结合险资的偏好,上述净利润数字来源基本就是高股息股票所贡献。

据公开数据:2024年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分别录得19%和27%的年度涨幅。

今年赚了多少

深潜号通读新华保险2024年年报发现:“权益法下不能转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录得9亿元,且没有2023年的相关数据。

上述9亿元是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金额,而且其他综合收益就是高股息OCI类权益工具收益计入的项目,与鸿鹄私募的净利润可以对上。

那么,顺着这个项目,我们来看看2025年一季报的数字。

一季报中,上述项目同样没有2024年一季度的数据,叠加鸿鹄私募是从去年6月前后开始运作。

我们可以推断,上述项目就是鸿鹄私募的税后收益数字。2025年一季度末录得2.53亿元。

换言之,鸿鹄私募在年初又赚了数亿元。

险资的“配置革命”

通常来讲:高股息代表股票股息率大于3%/年,能提供稳定的现金分红,常见于银行、公用事业、能源等成熟行业。

今年4月份,中国人寿资产一份内部报告指出:险资作为耐心资本,应关注长期基本面稳定、商业模式清晰、分红预期强的高股息资产,如通信、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

这成为了险资“入市淘金”的一个景象。

5月7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公开表示: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调整偿付能力的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

对于保险机构来说,高股息资产有助于保险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满足保险资金稳健收益的需求。

保险机构参与高股息资产的动作,想必进一步加快。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