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尿酸被资本抹黑?昔日千亿医美巨头回应“炮轰券商”事件

华熙生物表示,透明质酸产业一直希望其作为行业龙头带头发声,纠正对透明质酸的罔顾科学的踩踏和抹黑。而“炮轰”的背后也隐藏着华熙生物的困境,随着玻尿酸产能过剩价格不断下降,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华熙生物业绩开始失速,反观重组胶原蛋白成为市场“新宠”。

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近期向券商“开炮”,揭开了医美行业“热点轮动”的一角!

针对突然向券商“开炮”,周二华熙生物对每经作出最新回应,华熙生物表示,透明质酸产业一直希望其作为行业龙头带头发声,纠正对透明质酸的罔顾科学的踩踏和抹黑。此次发声是基于多重考虑,且已和两大行业协会沟通并获得支持。

这一回应针对华熙生物5月17日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长文,其在文中驳斥了“玻尿酸过时”的观点,并点名了多家券商炒作“重组胶原蛋白”,与玻尿酸进行恶意对比。

“炮轰”的背后隐藏着华熙生物的困境,随着玻尿酸产能过剩价格不断下降,行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华熙生物的业绩已经开始失速,2024年扣非净利缩水78.13%,市值也较巅峰缩水超1000亿。

反观,重组胶原蛋白成为市场的“新宠”,行业中巨子生物司股价一路走高,其业绩上完成了对华熙生物的反超,2024年归母净利润仅为巨子生物净利润的十二分之一左右。

华熙生物发长文“开撕”券商

5月17日晚间,华熙生物在其官方微信号发布《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的文章,点名批评多家券商的研究报告,认为这些报告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试图抹黑透明质酸(即玻尿酸),从而抬高重组胶原蛋白的市场地位。

华熙生物直接在文章中点名几家券商机构称:

2022年开始,随着资本市场不断追求新的公司题材,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看似幸运地选中了。为了营造比透明质酸产业更大的预期,围绕某重组胶原企业的研报中,出现了大量直接针对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所谓“对比研究”。这些误导性“结论”伴随着随后兴起的“玻尿酸过时论”被媒体和自媒体红人广泛传播,形成了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舆论共振。

华熙生物认为,透明质酸“过时论”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试图用“神话过时”绕开中国产业发展必然面临的进阶过程,引导资本和市场资源聚焦于资本新题材,用“新贵登场”塑造沙土高楼。

“炮轰”背后:华熙生物的困境与反击

然而,这背后也隐藏着华熙生物的困境。

随着玻尿酸量产技术的成熟,产能早已过剩,价格也在不断下降。据媒体报道,玻尿酸原料价格平均每年下降约5%。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玻尿酸市场,行业竞争日益加剧。

这种背景下,华熙生物曾经辉煌的玻尿酸业务面临严峻挑战,这已经体现在了业绩上。

2024年,华熙生物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暴跌70.59%,仅为1.74亿元,创下上市以来最差纪录。 2025年一季度,营收再次下降20.77%,归母净利润下降58.15%,延续了颓势。

在资本市场上,玻尿酸概念股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昊海生科、华熙生物和爱美客在2021年7月之后,股价均出现大幅下跌。2021年巅峰时的华熙生物市值曾超1400亿,但截至5月20日收盘,股价为53.08元/股,市值为255.67亿。

资本市场的“新宠”:重组胶原蛋白的崛起

同处医美赛道,玻尿酸和重组胶原蛋白均为具有填充、修复功能的生物材料。过去几年,玻尿酸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被压缩。而重组胶原蛋白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A股“重组蛋白”概念股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表现强势,股价持续上涨。截至5月20日收盘,巨子生物的股价收于84.85港元/股,较其发行价上涨超200%,总市值为908亿港元。

两家公司的业绩也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22年至2024年期间,巨子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6.59亿元、38.91亿元、59.8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22亿元、16.02亿元、22.27亿元。

事实上,“热点轮动”是市场常态, 与其“炮轰券商”,实力、技术才是打动资本的核心。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