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连续十季盈利,接下来:用“4G战略”打零售“价值战”

一季度,即时零售赛道正在陷入了一场“多快省”的缠斗,而叮咚买菜却在这场贴身肉搏战中意外地开辟出第二战场。先来看看叮咚买菜一季度成绩单:

  • 叮咚买菜一季度GMV同比增长7.9%至59.6亿元,收入增长9.1%至54.8亿元,连续5个季度保持营收正向增长;

  • Non-GAAP标准下实现净利润0.3亿元,连续10个季度盈利的纪录持续刷新,期末现金储备达42.9亿元。

区域优势再放大

叮咚买菜目前的目标是吸引和留住对商品品质和服务有更高要求的用户群体。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好用户”。

  • 第一季度,平台订单总量同比跃升12.1%,表明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和购买频次持续提升;

  • 日均活跃用户数(DAU)也实现了稳健增长,超过200万,同比增长4.5% ;

  • 同时,日均下单用户数从74万升至83万(+11.1%);

  • 用户转化率从61.6%跃升至64%,意味着每100位浏览用户中,多了3–4位完成付款。

从区域表现来看,上海区域GMV同比增长5.0%,浙江区域和江苏区域则分别同比增长17.8%和13.9%。温州、湖州、南通、金华等城市,实现了超过50%的同比增长,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广深区域的惠州和佛山也实现了同比40%以上增长。

第一季度还在江浙沪地区新开设了14个前置仓,旨在优化履约体系,提升运营效率。

这一策略与行业趋势高度契合,生鲜电商的竞争已从“全国铺网”转向“区域渗透”,只有高订单密度才能摊薄高昂的仓储与履约成本。把资源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在已经有优势的地方深耕细作,是一种精准且高效的策略,能够产生更强的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并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

为了做“好”、“差异化”,开始内部变革其财报也显示,在行业普遍将“30分钟达”作为标配、价格战愈演愈烈的今天,叮咚买菜率先意识到:当“多”因供给过剩失去稀缺性,“快”因行业标准达成为基础设施,“省”因价格战触及利润底线时,唯有回归零售本质的“好”,才能构建真正的竞争壁垒。

“好商品”被叮咚买菜认为是构建用户信任和实现持续增长的基石。要想赢得用户的信赖,东西得好,还得有特色,得懂用户的心思。为此,叮咚买菜正在“内部动刀”,对商品开发部门来了个大改革,原来是“各自为战”,而现在,商品开发、运营、品控按照品类组合成了10个“独立事业部”,由公司10位核心高管亲自带队。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提升商品的质量、打造差异化,同时提升运营效率。比如,其中一项“商品全生命周期负责制”,就是从商品生产到销售再到售后,叮咚买菜全程负责,确保每个环节都“不掉链子”。

其次,叮咚买菜还深入供应链上游,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闭环管理。在保证基础品质方面,叮咚买菜有着严格的标准,让核心管理人员带头推行“走向源头”的策略,直接与农产品产地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源头采购。

对黑猪这个品类,还投资上游养殖环节,在源头就介入黑猪养殖,精选品种,用粗粮慢养300天。去年,“黑钻世家”GMV约2亿元,年增速达30%。

除了这些,叮咚买菜现在变得很会造网红爆款商品。一个成功的案例便是“禾花田澳洲谷饲和牛牛排脆”,凭借优质澳洲和牛原料和市场独创的芝士风味,销售额也快速达到约340万元。

叮咚买菜APP在2025年5月进行的一次重大改版,特别增设了“品质之爱”专区,推出了7大板块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这不仅是简单的界面更新,更是叮咚买菜在提升用户体验、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上的体现。

这次改版新增的七大板块分别是:寻味中国、有机汇、低GI、宝妈严选、配料干净、减脂和澳洲直达,开始从更加细分的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设计交互。

强大的供应链是“快”的基础。与大多数竞争对手采用的“一公里宽、一寸浅”的线上超市策略不同,叮咚买菜选择了“一寸窄、一公里深”的差异化路径。这意味着它不是简单的搬运工或零售渠道,而是一个深度参与食材全链路的供应链公司。从食材的种植、生产、源头采购到物流、仓储、分级、包装、研发、加工、分销、运营和最终配送,叮咚在每个环节都深度介入。

当消费者想要购买生鲜产品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叮咚买菜,这便是“好心智”的力量。这种积极的品牌联想和信任感,是任何营销手段都难以完全替代的,也是叮咚买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叮咚买菜管理层还预计,2025年Q2公司能够继续维持规模的同比增长,并继续实现Non-GAAP口径的盈利,到年底,业绩规模和利润率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