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院通过史上最大气候法案 全球吹响新能源“冲锋号”

机构预计,全球或将掀起万亿美元新能源投资热潮。并且到2030年,欧美或将实现新能源“质”的突破:对传统能源发电的全面替代。

美国有史以来最大气候投资法案,终于在历经18个月磨难之后,以51-50的微弱优势于周日在参议院获得了通过。

前有“刺头”曼钦,后有“沉默者”西内马,面对一波“N”折的气候投资法案,力推此次法案通过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表示: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参议院正在创造历史......这项法案将开启美国所能负担的清洁能源时代,它改变了游戏规则,这是一个转折点并且在很久之前已经到来。

3690亿!美国史上最大规模气候投资法案

规模高达3690亿美元的气候投资法案,势必将在美国清洁能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法案旨在减少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助其成为有史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做大努力,目标是到2030年减少40%的碳排放。

内容主要涉及五大方面,其中颇受市场重视的是法案的第二部分,重点覆盖清洁能源制造业,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电池、电动汽车、氢气生产以及关键矿物在内的众多细分。

关键项目涉及:

  • 加速制造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电池和关键矿物的税收抵免项目;
  • 建设清洁技术制造设施的税收减免项目,包括电动汽车工厂,以及生产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工厂;
  • 改造现有汽车制造设施的补助项目,制造清洁汽车;
  • 在全国建立全新清洁汽车制造工厂的贷款项目。
  • 支持碳捕捉、氢气生产等新兴技术的税收抵免项目。

与此同时,气候投资法案对于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带动效应也不容小觑,并且还将通过税收抵免政策提升清洁能源需求。

关键项目涉及:

  • 针对中低收入消费者,购买二手清洁车辆可获得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购买全新清洁车辆可获得高达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光大证券认为,此举或将加速美国电动汽车需求增长,预计2022年销售量将达到115万辆、2023年将实现约180万辆。
  • 10年期消费者税收抵免项目,旨在提高家庭能源效率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在实现经济脱碳方面,法案包括促进清洁电力和能源储存的税收抵免政策(ITC),重点投资在2022-2026年符合条件的清洁能源电力公司,税收抵免可达到30%。

长江电新预计,在此背景下,美国地面电站需求增速或将上行。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法案还提高了对碳捕捉、氢气生产等新兴技术的税收优惠,助推行业的盈利能力。

有分析人士认为,对氢气生产的支持可能是气候投资法案中最具变革性的内容,尤其是针对由清洁能源生产的绿氢。

绿氢将获得高达每千克3美元的补贴,据估计这已超过绿氢生产成本的50%。

媒体称,投资机构ClearBridge Investments的清洁能源分析师Dimitry Dayen表示,这项补贴将改变业内的游戏规则,这将“改变绿氢的成本结构”。

带动全球投资热潮 高达万亿美元

美国史上最大规模气候法案的通过,对于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连同一项名为RepowerEU的欧盟能源计划,两者或将共同向市场注入超5万亿美元的补贴,并在全球清洁能源领域掀起数万亿美元规模的投资热潮。

根据美国能源署的估计,到2030年全球每年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将增加两倍,达到4万亿美元,以此达到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广泛承诺。

按照标普全球大宗商品(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的数据,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或将占到西欧总发电量的60%,远高于目前的35%,并且可再生能源在美国和中国的比例也将分别从现在的23%和30%上升到38%。

研究机构Wood Mackenzie的能源转型专家Chris Seiple认为:

欧盟计划和美国立法都极大地加快了可再生能源增长的步伐。

该机构预计,到2035年,仅美国政府的3690亿美元气候投资所能释放的总投资规模就能达到1.2万亿美元。考虑到政府将承担部分费用,或者提供稳定且可预测的税收抵免政策,投资者将受到激励,提高投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积极性。

“质”的突破:欧美实现对旧能源的替代

此外Wood Mackenzie还提及,在下一阶段,可再生能源将在欧美实现“质”的突破,那就是对传统能源发电的替代。

纵观过去十年美国能源市场的格局,光伏和风电快速发展,满足了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但是并未大幅削减其他能源所占的份额。

比如去年,美国新增总发电量达到30GW,这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几乎占到全部增长份额,但是并未能挑战现有能源结构。

但根据Wood Mackenzie的估算,到2030年,欧美每年将通过光伏和风能增加80GW的发电量,这将能够替代传统的能源发电形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