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进展如何?

海通宏观侯欢、梁中华
海通宏观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对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贸易畅通的带动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我国出口注入新动能。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过去十年,它对于沿线各国的繁荣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二十大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决策层提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也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高质量要求,要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战略进展如何?本篇报告对此进行研究。

“一带一路”:迈向新阶段

2013年9月,总书记出访哈萨克斯坦,在《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演讲中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总书记出访印尼,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演讲中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随后“一带一路”上升至国家战略,备受关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不难发现,在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中,“一带一路”位居三大战略首位,是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基础。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两边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的腹地国家蕴含经济发展潜力。从布局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大走向:一是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二是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东南亚、南亚)至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大走向: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之后,一是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延伸。

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它成为“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框架。从“一带一路”走向看,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此外,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这六大经济走廊也形成了“一带一路”的主体。

根据《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纳入统计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3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主要覆盖东盟、西亚、中亚、南亚、中东欧等地区。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积聚了较多人口。从经济体量看,印度、俄罗斯、印尼、土耳其、沙特、波兰的GDP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位居前列。从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看,东盟占据主导。总结来看,这些国家人口众多,基础设施需求较高,但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同其他国家的合作诉求也因此较强。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区域发展意义重大。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我国对18个省重点布局,其中,新疆、福建分别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此外,对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等15个港口重点建设。

从区域布局看,西北是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东北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在西南地区,广西是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并且是“一带”和“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云南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从城市看,打造西安成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打造重庆成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支撑,打造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各国展开密切合作。在政策沟通的保障下,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分别成为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此外,还包括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内容。国家发改委表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内容涵盖互联互通、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海洋、电子商务等领域。

随着合作越发密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一方面,协议合作使得国家间的贸易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升级不仅使得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本身也会促进经济发展。学界对它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估。Suprabha Baniya等(2020)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使71个潜在参与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增加4.1%,如果贸易改革和基础设施升级相互促进,会把这一影响平均提升三倍。François de Soyres等(2019)在考虑基础设施对贸易的影响基础上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使得参与国家GDP最高提升3.4%,全球经济最高提升2.9%。

2 “一带一路”: 推动对外投资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对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设施联通方面,沿线国家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大基础设施领域。一是交运设施。根据十四五规划,“一带一路”要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根据BMI统计的全球基建项目数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8年交通行业新签合同额较高,其中道路和桥梁占比47.5%,铁路占比39.2%。

在公路方面,中蒙俄、中吉乌、中俄(大连-新西伯利亚)、中越国际道路直达运输试运行活动先后成功举办。在铁路方面,以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合作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对于欧亚大陆,中欧班列是重要突破。截至2022年底,中欧班列形成西、中、东三条通道,开通运行了82条线路,联通欧洲24个国家200多个城市,累计运输货物货值3000亿美元。

二是能源设施。主要包括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区域电网升级改造等。中俄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保持稳定运营,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将于2019年12月部分实现通气,2024年全线通气。此外,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

三是通信设施。主要包括双边跨境光缆、洲际海底光缆、空中(卫星)信息通道等。一方面,中缅、中巴、中吉、中俄跨境光缆信息通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另一方面,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启动了丝路光缆项目。

随着设施互通需求的提升,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建设和投资快速推进。根据商务部数据,在工程建设方面,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比重超过了一半。

在投资方面,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根据《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21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241.5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3.5%,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从行业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主要流向制造业、批零、建筑业,占比分别为39%、13.8%、10%。

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外资引入形成支撑。根据《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2》,2021年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76万家,实际投资金额1809.6亿美元,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占比分别为11.1%、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的新设企业数目、投资金额的占比分别达到47.5%、21.8%,领先于其他行业。制造业、房地产业虽然外资企业数目较少,但是投资金额占比相对较高,分别达到20.5%、15%。

为了保障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合作国家设立了专项资金和多边开发金融机构。2014年11月,由中国出资的丝路基金成立,初期设计规模为400亿美元。作为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丝路基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2017年5月,习总书记提出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根据丝路基金网,截至2022年底,丝路基金投资项目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诺投资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同时,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非发展基金等也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2015年12月,亚投行成立,旨在为亚洲地区长期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缺口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20年底,亚投行已成功吸纳103名成员国,批准投资10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220.2亿美元。2022年亚投行表示,到2025年末将每年贷款等资金投放量提高到100亿美元以上。此外,亚投行还拟“走出亚洲”,面向东欧、中南美、非洲国家大幅扩大贷款规模。此外,我国政策性银行也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专项贷款,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一带一路”的交通运输、石油装备、电力工程、通讯设备等重点领域提供承保支持。

3 “一带一路”: 我国出口的新动能

在贸易畅通的带动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我国出口注入新动能。

根据商务部数据,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的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7.96%。进一步看,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和进口总额分别为1.18万亿美元和8913.2亿美元,较2013年分别增加107.5%和89.1%。

以人民币计价,2022年我国对沿线国家进出口13.83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56.8%,对东盟的比重达到47.1%,对中亚5国、阿联酋和沙特等贸易伙伴的增速较高。我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占总体的比重由2013年25%升至32.9%,对整体增速的拉动较为明显。进一步从出口看,2022年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7.89万亿元,其中中间产品占比56.3%,尤其是纺织品、电子元件、基本有机化学品和汽车零配件保持较高增速。相比之下,进口方面,能源产品的占比较高,达到41.4%。

随着近期欧美需求减弱,沿线国家对我国出口形成有力支撑。目前海外普遍面临通胀压力,随着货币政策收紧,高利率环境导致外需降温。从去年开始,欧、美等区域的制造业PMI呈现下行趋势,对我国进口的比重也持续回落,前者或主要受短期需求降温的影响,后者或与加征关税等中长期因素有关,这使得我国出口面临下行压力。但是过去十年,从东盟的进口结构看,来自我国的比重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而来自美国的比重逐步回落,尤其是在疫情之后降幅较为明显。

今年前四个月,我国出口仍然保持韧性,主因或在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较为活跃。以人民币计价,今年前4个月,我国出口7.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2.76万亿元,同比增长26%,占比约36%。今年以来,东盟制造业PMI反弹较为明显,2、3月份对我国出口拉动作用较强。3、4月份,俄罗斯对我国出口给予支撑,但是欧盟势头较弱。此外,今年前4个月,美国对我国出口形成持续拖累。

本文作者:海通宏观侯欢、梁中华(执业证书编号:S0740518090002),本文来源:梁中华宏观研究,原文标题:《“一带一路”:进展如何?》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