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的双雄争霸中,追赶的一方总是更心急。
3月26日,蒙牛乳业(2319.HK)披露的2023年财报显示,全年实现营收986.2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净利48.9亿元,同比减少5.7%。
若剔除2023年并表妙可蓝多(600882.SH)的影响,蒙牛乳业全年营收仅同比增长2.56%至945.8亿元。
这份业绩不仅指向了蒙牛自2020年以来再度陷入的“增收不增利”的困局,也意味着其又一年未能实现千亿营收的目标,和老对手伊利股份(600887.SH)的差距或会进一步被拉大。
与财报同时发布的还有一起备受关注的人事调整:
卢敏放升任公司副董事长、卸任总裁并继续担任执行董事。原高级副总裁、常温事业部负责人高飞接任总裁,并担任执行董事。
在蒙牛液态奶之外的业务迟迟未见突破之后,掌舵蒙牛八年的卢敏放突然交出了手中的“接力棒”。
但目前来看,换帅似乎并未让市场减轻对蒙牛的担忧。
3月27日,蒙牛开盘跌超7%,盘中跌幅一度超10%,最终跌幅达9.92%;28日,蒙牛再度收跌1.64%于16.8港元/股,两日合计相当于跌没了两个奈雪的茶(2150.HK)。
如今,蒙牛追赶伊利的接力棒交给了继任者,压力也随之而来。
不及预期的业绩
首先,摆在继任者高飞面前的,是仍显疲弱的消费环境。
一方面,2023年乳制品主要原材料原奶的产量严重过剩,导致价格下滑,带动蒙牛毛利率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至37.2%。
但为此,蒙牛也计提了3亿元的原奶减值。
蒙牛管理层坦言,原奶过剩的情况在2024年还会继续,与2023年相比,过剩的程度会更大,可能还要计提减值。
但其同时表示,未来会将原奶包装成散装奶粉来解决,原奶价格下降(带来的收益)能抵消减值的损失。
华创证券分析师欧阳予认为,蒙牛经营的当下核心矛盾在于需求弱复苏的外部压力,而原奶供给过剩价格下行趋势预计将延续,蒙牛仍将面临较大的促销及喷粉(液态乳经过浓缩和干燥处理后的一种粉末状乳制品)压力。
另一方面,消费疲软也体现在蒙牛花的更多,挣得却更少。
2023年,蒙牛的销售费用率同比提高1.38个百分点至25.42%,管理费用率同比提高0.01个百分点至4.79%。
高端化受阻之下,蒙牛全年净利率同比下降0.65个百分点至4.93%,仅与伊利股份2011年的水平相当,后者自2013年以来,净利率维持在7%-8%的水平。
分产品来看,蒙牛的液体奶产品贡献营收820.7亿元,同比增长4.9%,营收占比83.2%,仍为蒙牛的核心基本盘业务。
冰淇淋产品贡献营收60.3亿元,同比增长6.6%,增长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地区,营收占比6.1%。
奶粉产品则为其贡献营收38亿元,同比下滑1.6%,营收占比达到3.9%。
包括乳制品原辅料生产和经销贸易的收入则达到34.9亿元,同比下滑32.1%,占比2.3%。
由于2023年蒙牛将妙可蓝多业绩并表,报告期内其奶酪产品营收同比增长229.8%至43.6亿元,占总营收的4.4%,其中40.49亿元为妙可蓝多贡献。
市场消费需求的疲软,使得妙可蓝多的处境也不太妙。此前其披露的2023年财报显示,全年营收、净利分别同比下滑16.16%和53.95%。
在业绩说明会上,蒙牛管理层坦言,其观察到去年奶酪消费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对多数中国消费者而言,奶酪并非必需品,但蒙牛仍将对奶酪产品的B2B业务进行扩张。
上述蒙牛管理层人士表示,在目前的管理团队的稳定运营下,并未感受到减值的压力,且对奶酪业务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资源如何整合
在公司内部,蒙牛新掌门高飞还要直面资源整合的难题。
2016年,卢敏放加入蒙牛担任总裁。为了追上老对手伊利,卢敏放曾在2017年喊出“三年双千亿”口号,意在2020年营收突破千亿关口,但至今未能实现,伊利却早在2021年营收就超了千亿。
彼时,蒙牛和伊利在液态奶领域已形成双寡头格局,二者之间的差距主要由液态奶之外的奶粉、冰淇淋等其他业务拉开。
卢敏放掌舵蒙牛的八年间,蒙牛曾尝试通过收购扩张规模进而“弯道超车”,但效果难言出色。
2017年至2023年上半年,伊利的液态奶营收占比从81.93%降至64.09%,奶粉业务营收则从9.44%提高至20.43%。
同期,蒙牛的液态奶业务营收占比从88.1%降至81.5%,同样有所下降,但仅下降6.6个百分点;奶粉业务的营收占比却从6.7%降至3.7%。
在这期间,除了入手妙可蓝多,蒙牛还曾在2019年以50%溢价率、71亿价格收购澳洲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厂商贝拉米,意在增强自家的奶粉业务。
有趣的是,同年蒙牛还卖掉了业务更成熟的君乐宝。
如今君乐宝已是本土前三的奶粉品牌,2021年营收达到201亿元,约等于五分之一个蒙牛,并已开启上市辅导。但进展不及预期的贝拉米却在2022年为蒙牛带来了7.42亿元的商誉减值。
截至2023年,蒙牛账上有89.52亿元的商誉,面对消费需求仍不明朗的2024年,仍面临较大的减值不确定性。
有接近蒙牛人士对信风(ID:TradeWind01)回顾卢敏放任内的得失功过时认为,其“功”在于为蒙牛建立起企业现代治理和长期发展的框架。
而相对没那么好的,则是对收购来的业务,蒙牛没能打造出协同效应。此外对新品牌,比如低温奶“每日鲜语”的投入没有足够坚决。
据欧睿国际数据,2019年时低温奶市场份额未进前三的蒙牛到2022年时已排到了第二,但相比第一的光明乳业(600597.SH)仍有较大差距。2022年,光明乳业、蒙牛和新乳业(002946.SZ)的市占率分别为21%、12.7%和9.3%。
蒙牛的管理层坦言:相比主要竞争对手,存在一定规模差距,过去两年行业增长放缓,其新产品仅有3%的有机增长,“这一增长是不足的”。
当被问及“管理层的交替如何确保公司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时,蒙牛管理层表示:“在战略上,我们的方向非常明确。就决策的执行而言,未来可能会有一些调整,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组织层面,目前我们还没有太多的考虑。”
2016年,卢敏放走马上任蒙牛总裁时,同样“受命于败军之际”。当年蒙牛录得史上首次亏损,但同期的伊利却实现了盈利56.69亿元。
2024年,高飞的上任则有相似的意味。2023年蒙牛剔除妙可蓝多的全年营收尚不及伊利前三季度。
作为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就加入的元老,高飞是液态奶行业的老将。
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以来,高飞带领蒙牛的常温事业部实现液态奶连续五年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并一手打造出蒙牛的高端常温奶品牌“特仑苏”,如今特仑苏已是年销售额超300亿元的大单品。
在乳制品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纷纷要利润的情况下,高飞打造出特仑苏品牌的成功经验,或会有助于蒙牛进一步实现高端化的目标。
对于当下已被伊利落下较远距离的蒙牛来说,掌门人的调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