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国债的一场“闹剧”

散户割韭菜,割到了自己。

引子

5月22日,就在30年特别国债刚上市的第一天,市场上出现了神奇的景象:

30年国债因为两次大涨而两次触发熔断,从上午一直停牌到闭市前的3分钟;而在最后的3分钟里,又出现大跌。

一般来说像国债这类的利率债品种,价格是相当稳定的,常年在银行间上市场普遍的日内波幅也最多就几个BP。熔断往往是在股票市场上才能见到的现象,如今这国债市场是怎么回事?

出演闹剧的,是交易所市场

本次新发的这第一批400亿元的30年特别国债,同时在4个市场上发行:

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代码为2400001.IB;在上交所发行的代码为019742.SH;在深交所发行的代码为102267.SZ;在银行柜台市场发行的代码为2400001.BC。

从5月22日当天的成交量可以看出,银行间市场仍然占据绝对的体量优势。

而大家热议的上市当天国债熔断,其实是上交所、深交所市场上发生的事情,银行间市场对新发的特别国债波澜不惊。

全天,银行间利率债各期限品种波动都非常有限。尤其是长端品种和超长债,日内利率基本纹丝不动,演绎着《超长债落地,寻找债市新“平衡”》中提到的“击鼓传花”行情。

但交易所市场却是另一幅光景。

以上交所市场为例: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上交所的债券熔断停牌规则。

自2022年5月16日起实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业务指南第1号——交易业务》规定:

债券匹配成交出现以下异常波动情形之一的,上交所可以实施盘中临时停牌:

1)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券和政府支持债券盘中成交价格较前收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10%的,临时停牌持续时间为30分钟,临时停牌时间跨越15:27的,于当日15:27复牌;较前收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20%的,临时停牌时间持续至当日15:27。

2)其他债券(不含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盘中成交价格较前收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20%的,临时停牌持续时间为30分钟,临时停牌时间跨越15:27的,于当日15:27复牌;较前收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30%的,临时停牌时间持续至当日15:27。

言下之意:

特别国债如果单日上涨超过10%,先停牌30分钟,如果复牌以后又上涨了10%或者下跌了20%,那么就一直停牌到当天收盘前的3分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