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利率“破3”冲击在即,险企应对各有千秋

产品换挡路口,向左,还是向右?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多家保险公司6月30日在新产品备案下,拟正式将预定利率为3%的增额终身寿险,换挡为2.75%。

在存款利率下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权益市场表现疲软的当下,兼具理财属性的储蓄型保险优势凸显。

自2023年7月人身险产品进入“3时代”后,增额终身寿险、分红险、万能险等产品的IRR(内部收益率)多次引发消费者热议。

保险经纪人陈华(化名)对华尔街见闻·信风表示,当前市场中,第一梯队的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与万能险虽在形态上各有差异,但最终的IRR普遍维持在3%左右。

“从去年到今年,储蓄型产品的IRR有明显下降。”陈华表示,新上线增额终身寿险中,虽仍有产品预定利率接近3%,但亦有多家公司选择下调预定利率至2.75%左右。

这一选择是艰难的。

从资产负债匹配角度看,保险公司下调预定利率无疑有利降低负债成本、对冲利差损敞口;但站在负债端角度,产品同质化依旧严重的背景下,下调预定利率也意味着主动放弃部分产品竞争力。

激烈竞争下,各保险公司选择分化:有公司继续“拉满”3%的最高预定利率,主打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产品;有公司选择降低固收类产品占比,选择“保底+分红”等形式优化负债成本;亦有公司推出财富管理、传承一类增值服务,打造差异化优势。

“3时代”将走向何方

新一轮的预定利率下调来势汹汹。

时隔不到一年,已有包括泰康人寿在内险企选择在6月末正式停售预定利率为3%的增额终身寿险,换挡预定利率为2.75%的增额终身寿险。

当下增额终身寿险表现究竟如何?

华尔街见闻·信风测算市场中来自瑞众人寿、长城人寿、中邮人寿等多家公司的热销产品发现,各产品中IRR表现最高者可接达2.92%;在人保寿险、中华联合人寿、幸福人寿等多家公司的新上线产品中,亦有产品IRR表现可达2.90%。

尽管市场中仍有产品表现较好,但行业整体预定利率下行与最终IRR下滑已成既定趋势。

2023年7月人身险产品换挡后,不少公司将策略转向分红、万能等产品,欲通过减少0.5-1%的保证收益博得更高实际收益。

就当下各产品表现,上述险种实际收益同样面临压力。

Wind数据指出,截至6月19日,市场1253款万能险产品共474款产品5月年化结算收益率高于3%,占比约三成,年化收益率最高者可达3.5%。

但以上数据并不能代表行业未来水平。

上述产品中,仍有大量产品所对应万能账户为2023年7月前所设,保证收益率或本就高于3%。

有保险经纪人指出,去年7月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降至2%后,新一轮产品年化结算收益率普遍不高于3%。

分红险产品也面临相似的尴尬境遇。

华尔街见闻·信风统计截至6月初数据发现,已披露2023年分红实现率的793款分红型保险产品中,共391款产品分红实现率低于100%,占产品总数近半。

其中,大量产品分红实现率逐年递减,个别产品呈断崖式下跌。

例如,光大永明人寿所售的“金保鸿利两全保险(分红型)”、“金保安盈年金保险(分红型)”、“鑫玺人生年金保险(分红型)”3款产品红利实现率分别由2022年的167%、161%、100%降至19%。

储蓄型保险重燃

过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储蓄型保险并不为市场所青睐,但随着近年银行存款利率下行预期升温,储蓄型保险咨询与购买数量反而有显著提升。

华尔街见闻·信风注意到,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最高的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太平人寿5家人身险公司年报所示保险业务收入前5的保险产品中,大多数为储蓄型产品,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分红险均销量靠前。

曾在2023年内推出过“爆款”增额终身寿险的和泰人寿、弘康人寿、长城人寿等公司,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均突破30%。

为何储蓄型保险在近两年能拥有如此高的市场热度?

2023年以来,净息差收窄压力下,各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压降负债成本,客户对于保险储蓄需求提升,带有理财性质的储蓄型保险成为保费创收主力。

2024年6月,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银行存款利率报告显示,5月份银行整存整取3年期、5年期平均存款利率分别为2.51%、2.46%。

对比不足2.5%的存款利率,最高3%的预定利率仍有一定竞争力。

但人身险行业亦面临产品端的压力,因为预定利率也在持续下行。

2023年7月底,预定利率高于3%的传统寿险、预定利率高于2.5%的分红保险、最低保证利率高于2%的万能保险正式停售。

面对预定利率的持续下行,各公司不得不调整产品策略,以补足收益下滑带来的竞争力减损。

其中,有公司继续“拉满”3%的最高预定利率,主打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产品;亦有有公司选择降低固收类产品占比,选择“保底+分红”等形式优化负债成本。

前者的优势在于稳定性。

在保险合同刚性兑付不被打破的前提下,写进合同中的预定利率可满足客户对“确定性”的需求,若存款利率在未来持续下调,保险合同中3%的预定利率则相当于提前锁定收益。

后者则更为灵活。

以分红险为例,此类产品采取“最高2.5%保证收益+分红”形式。若分红实现率达100%及以上,其可帮助险企在“3%时代”博取3.5%及以上的市场竞争力;若业绩表现不佳,2.5%的保证收益也可确保企业不承担过重的刚性成本。

但无论何种形式,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均在于长期持有的复利。

例如,增额终身寿险通常有5至10年的封闭期,只适用于中长期储蓄规划;分红险等产品虽有浮动收益,但短期内退保仍将面临现金价值损失。

有业内人士对此提示,“市场和个人投资者都需要更理性地看待保险产品的短期收益波动。如果不了解产品就轻易购买、或者购买后轻易退保,都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亦有业内人士指出,更应关注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属性,例如对特定疾病、身残、身故的赔偿,而非将其理财属性放在首位。

利差损压力之下

人身险负债端产品收益的持续下调原因,主要是投资端承压所带来的利差损压力。

传统精算中,保险公司利润来源于利差、费差、死差。其中,利差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与有效保险合同平均预定利率之间的差值,是保险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

相较现金流不足、当年投资亏损、非标另类暴雷,利差损更像“慢性病”。

近几年,人身险行业利差损积累显著,资金成本与投资回报间的倒挂缺口增大,若长期不做干预,累积的利差损同样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财务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均处于十多年来的低位,其中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3%,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22%。

而2024年一季度,公示偿付能力报告的76家人身险公司中,仍有54家公司总投资收益率小于1%。

2023年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等公司管理层均提及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一事。

其中,太保寿险总经理、首席执行官蔡强指出,“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监管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对利差损风险做了果断的调整,这对于行业以及各家保险公司都是有利的。”

有业内人士指出,若负债端维持3.5%的预定利率,年化投资端收益维持在6-7%最为稳妥。在“报行合一”持续贯彻、附加费用管控收紧后,这一数字或有下降,但就目前保险行业整体的投资端表现而言,视公司情况合理下调预定利率无疑是更为稳健的选择。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