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热销的人身险产品突然批量进入“停售”。
来自业界信息,近期有多家保险公司密集发布停售通知,有的产品宣布其“老产品”的下架日期为8月31日,还有产品甚至在发布通知后当天就下架。
据悉,这或与保险市场即将推行年内利率第三次下降有关。由于9月1日起业内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将正式下调,一些此前上市并沿用“老利率”的产品纷纷于近期开始暂停销售,以待新品。
主要涉及人身险
所谓人身险主要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年金保险等产品,即通常大众消费者最青睐的保险品种之一。
其中,人寿保险以人的生命为标的,涵盖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险等;健康保险以身体为标的,包含重疾险(确诊约定大病给付保险金)等。带有储蓄功能的年金保险,也是人身险的一种,以被保险人生存为条件,按约定周期给付年金,侧重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利率上限又降了
保险市场预定利率,近年来和银行存款利率一样,一直处于下降同道中。
2025年7月末,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举行专家咨询季度例会,保险业专家就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发表了意见,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相比之前下降了14个百分点
此前的今年1月和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专家咨询季度例会的公告中,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和2.13%,已经连续两度下调。
本轮调整后,今年以来中国的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上限连续三次下调,合计调整超过50个百分点(去年最后一个季度预定利率为2.50%),如此降幅在历史上十分罕见。
“定价坐标”何来
预定利率(利率上限)的下降,对普通的人身保险产品影响十分明显。
通常,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为长期保单(如增额终身寿险、养老年金险)设定的内部收益率目标,用于计算保费和未来返还金额。预定利率的下降会明显影响保单持有人的长期回报水平。
而预定利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过去两年,保险公司熟悉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一直在下降,当保险公司面向的投资市场收益率下降时,保险公司不下调利率则将自己承担其中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有一个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按照相关文件的表述,即“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
后者由中国保险业协会定期牵头专家研究并公布的预定利率基准值,相当于保险产品的“定价坐标”。
部分公司已公告新“参考利息”
来自行业的消息,国内最大的几家寿险机构诸如中国人寿、太保寿险等此前已经发布公告称,将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
业界普遍的预期是,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将调整为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将调整为1.75%。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预定利率并不一定等同于到手的收益率。
简单的说,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写在合同里的“理论参考值”,就像餐厅菜单上的“食材成本价”,但实际端上桌的菜(到手收益),还要扣除各种“杂费”,包括:销售佣金、管理费、保障成本以及留存利润(保险公司要赚的钱)。
另外,部分保险公司可能开始尝试新的产品,比如,推出一些具有“保底+浮动”收益特征的分红险。这是否会酝酿新的爆款,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