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绪高亢,新一轮政策下还有多少空间?

中金公司刘刚、王牧遥、王子琳
中金公司表示,当前计入的情绪与5月高点相当,若情绪回到2023年高点对应恒指22500点。在外资方面,交易与被动资金为主,长线主动外资尚未大举回流。短期看,破净央国企和前期超跌板块仍是市场反弹博弈方向。

经过上周令人瞠目结舌的报复反弹、市场情绪明显亢奋甚至“超买”后,我们在本文中重点回答以下问题:

1、本轮政策的核心变化在哪?直接鼓励股市和房产,强调民生消费传递不同的政策思路

2、政策多少算够?财政仍是关键,降息45-70bp,财政扩张7-8万亿可扭转利差倒挂

3、市场还有多少空间?当前计入的情绪与5月高点相当,若情绪回到2023年高点对应恒指22500点

4、谁在买入?外资是否回流?交易与被动资金为主,长线主动外资尚未大举回流

5、短期博弈和长期配置的方向?短期1倍PB 以下和落后板块。财政发力转向顺周期与核心资产。否则科技成长互联网、出口链与本地股

9月最后一周,金融三部委政策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超预期提振市场情绪,A股和港股市场迎来强劲反弹,领涨全球市场。上证指数大涨12.8%,为2008年底以来最大单周涨幅,收复3,000点关口;港股市场弹性更大,恒生指数收涨13.0%,为2000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重回20,000点以上,恒生国企和MSCI中国分别上涨14.4%和16.8%,恒生科技更是大涨20.2%。高涨的情绪推动两地市场成交也创新高,周五港股主板成交额突破4,000亿港币,创历史新高,A股成交额也达到1.46万亿人民币,为2021年9月以来最高。板块层面,直接受益于积极政策预期的房地产(+34.1%)、多元金融(+25.5%)涨幅居前,食品零售(+27.1%)、食品饮料(+25.3%)、零售(+24.0%)、保险(+23.5%)、互联网(+20.6%)也表现不俗,而电信(+1.1%)、银行(+8.8%)、能源(+9.6%)等传统高分红板块落后。

图表:A股和港股市场迎来强劲反弹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中国市场领跑全球市场

资料来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房地产、多元金融等板块领涨,电信涨幅较小

资料来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近期持续向市场传递的几点信息也基本得到印证:1)港股具有更大弹性,因为其盈利更好、估值和仓位都出清更为彻底(《港股具有更大弹性》)。2)港股对美联储降息更敏感。我们在《降息落地后的反弹空间有多大?》中测算,仅靠美联储降息和风险溢价回到过去5年均值,恒指有望达到19,500-20,500,目前已经达到该区间上沿。3)推荐对利率敏感的成长股、受美国地产需求拉动的出口链,港股本地分红和地产,在本轮上涨中都呈现更大弹性(《降息落地后的反弹空间有多大?》)。

不过,踏空担忧(FOMO)也使得情绪计入得非常迅速,甚至多项技术指标短期都有一定“透支”。例如,当前恒指6日RSI(相对强弱指标)已达到96.5,为2018年底以来最高,上证指数也达94.1,表明短期“超买”。同时,与以往不同的是,港股卖空成交规模伴随市场上涨反而增加,卖空占比也一度走高,说明市场对后续走势仍存在一定分歧。那么,经历了过去一周大涨后,后续还有多少空间,建议配置哪些板块?如何看待新一轮政策的影响,市场计入了多少预期?哪些资金是买入主力?

Q1、本轮政策的核心变化在哪?鼓励私人部门加杠杆(股市与房地产),更多强调民生与消费传递不同的信号与思路

在此前多篇报告中,我们从信用周期的视角,分析当前中国增长和通胀压力问题的根源是持续的信用收缩,尤其是私人部门持续的去杠杆,而本可以作为对冲的政府部门信用扩张偏慢偏小未能起到有效对冲(《从信用周期看中美周期错位》、《钱去哪儿了?》、《杠杆去哪儿了?》)。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二:1)投资回报率预期太低,直接体现为资产价格下行,尤其是地产和股市价格的低迷;2)融资成本还不够低,尤其是扣掉价格因素的实际利率,甚至要高于大幅加息的美国。

9月24日金融政策“组合拳”[1]和9月26日政治局会议[2]在内接连的政策调整和表态,均是沿着降低融资成本(下调多项利率)和提振投资回报预期(稳房价与提供股市流动性支持)两条思路展开。我们认为本轮政策变化的核心,也是市场反应积极的原因:一是通过诸多金融政策直接鼓励私人部门加杠杆(股市与房地产),二是更多强调民生与消费,传递了与以往不完全相同的信号与思路。

► 一方面,继续推动降低融资成本与加杠杆门槛,具体政策举措包括:1)降息20bp,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20bp,从1.7%下降至1.5%,10月LPR大概率同步下降20bp[3]。居民信贷中住房抵押贷款占比最高(75%),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70%),无论是居民按揭利率,还是企业借贷利率都与LPR息息相关,我们测算当前居民新增按揭利率(3.35%)高于以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衡量的投资回报(约为1.74%),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63%)高于企业ROA水平(2.87 %),LPR的调降有助于推动居民和企业融资成本的下行;2)降低首付比例至15%,首套房、二套房首付比例统一,二套房首付比例25%下调到15%,降低居民按揭贷款门槛;3)降低存量按揭利率至新发放水平,平均降幅50bps,潘行长表示有望帮5000万家庭每年平均减少3000元利息支出,同时缓解居民提前还贷压力;4)降准50bp,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视流动性状况,未来有可能进一步下调25-50bp[4]。

► 另一方面,着力稳定资产价格与投资回报预期。降息降准政策整体还是延续以前宽松思路,幅度也基本在预期之内,更超预期的增量变化在于稳定资产价格和投资回报预期,体现在政策创新与目标表述:1)央行创设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稳定股市价格,一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工具,鼓励非银金融机构股市投资加杠杆,首期操作规模是5,000亿元,后续规模可能追加5,000-10,000亿元[5];二是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并且利率仅为2.25%,此举相当于央行为股市注入增量资金,首期额度是3,000亿元,后续规模同样可追加至3,000-6,000亿元[6]。2)目标性表述明确稳定地产价格,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明确目标性表述“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地产需求端与供给端的接续政策或加速发力;

► 此外,政治局会议关于财政政策、以及对民生与消费领域倾斜的表态,传递了与以往不完全相同的思路与信号,若能落地,将带来更大影响。会议通稿中最超预期的表述在于对消费与民生的关注,指出“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财政政策部署上,提出要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市场预期财政政策有加力的可能,尤其在投向上可能转向需求侧、居民侧等财政乘数更高的领域。

Q2、后续还有哪些期待,政策多大算大?我们静态测算降息45-70bp和财政扩张7-8万亿元,有望扭转利差倒挂

政策思路的积极变化非常重要,不过更关键的是促成这一变化的根本手段,即财政,步伐是否够快,力度是否够大。否则,可能在情绪和流动性驱动后难以找到较为明确的支撑。

基于这一考虑,仍从上文中投资回报率与融资成本的差距入手,我们更新测算多大的政策力度可以解决这一倒挂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测算仅从静态角度出发,有较强的假设,其目的在于给投资者提供观察政策力度的参照。具体来看,

降息45-70bp可解决融资成本过高问题。我们静态测算,5年期LPR(10月大概率降至3.65%)再降45-70bp至2.95%-3.2%有助于解决当前投资回报不及融资成本的问题:1)居民地产投资方面,按揭利率(3.35%,10月大概率降至3.15%)与一线城市租金回报(1.74%)打平需要按揭利率下降约140bp,根据按揭利率与5年期LPR的历史关系,对应5年期LPR下行约45-70bp;2)企业投资方面,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63%,10月大概率降至3.43%)与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ROA(2.87%)打平需要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60bp,考虑到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更高的民间借贷成本、更弱的盈利能力,基准利率或下行更多才能满足需要。

图表:政策密集出台,稳增长、稳市场信心力度超预期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按揭利率(3.35%,10月大概率降至3.15%)高于一线城市租金回报(1.74%)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63%,10月大概率降至3.43%)高于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ROA(2.87%)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 财政增量7-8万亿元或提振投资回报预期。相比降息推动私人部门各类融资成本广泛下行,更重要的是推动投资回报回升。否则,单一的货币宽松反而带来“流动性陷阱”,即虽然融资成本快速下降,但因投资回报预期更低,私人部门也不愿意“加杠杆”,这也是财政发力的必要性所在。

当前财政规模和速度都待加强。从财政脉冲角度,尽管7月在基数效应下升至1.4%,但8月再度走弱,并且距离历轮高点(4%)仍有差距,若按照两会的赤字率与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安排进行支出,我们测算广义财政赤字脉冲或于年底降至0.4%。若要让财政脉冲回到历史高点,或者让整体社融增速由当前8.1%回到2023年初的10%,我们更新测算需要7-8万亿元新增发债。

图表:若明年年中广义财政赤字脉冲回到历轮高点(4%),对应广义赤字规模扩张5-6万亿元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私人部门社融增速下降显著,而政府部门信用扩张却未能起到足够对冲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社融增速在年内修复至10%(23年年初水平),需要新增7-8万亿元发债规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社融增速在明年年中修复至10%(23年年初水平),需要新增2-3万亿元发债规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这一角度看,当前市场预期仍有差距。市场预期近期可能有一定规模的财政刺激,在方向上“对症”应对低通胀和内需疲弱的压力,但幅度上或难以对冲持续的私人信用下行。此外,财政发力速度也尤为重要,今年5月我们测算需新增4-5万亿元发债规模,但财政发债与支出进度偏慢,私人部门信用收缩加速背景下,所需增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2024下半年展望:宽松已过半场》)。

因此,后续观察的重点在于:1)财政发力的力度与速度;2)直接鼓励私人部门股市加杠杆的两个创新金融工具的具体条款细节,以及资金到位情况。

Q3、市场计入了多少预期,还有多大空间?乐观情绪已接近今年5月,达到2023年初情绪或对应恒指22500左右

相比市场情绪的“抢跑”,无风险利率相对固定而盈利则反应较慢,因此股权风险溢价成为刻画短期市场预期的最佳指标,不管是政策乐观预期又或是流动性直接注入。9月29日当周MSCI中国指数16.8%的上涨中,基本完全由股权风险溢价回落贡献,无风险利率不降反升,EPS也仅小幅贡献。当前恒生指数风险溢价自9月11日9.5%的高点已快速回落2.3ppt至7.3%,接近2018年以来历史均值,为2024年6月以来新低。因此粗略地看,当前计入的乐观情绪与5月下旬市场高点时相当,可能尚不及2023年初的情绪

图表:风险溢价快速修复为本轮市场反弹主要贡献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恒生指数风险溢价回落至7.4%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那后续还有多少空间?假设中美无风险利率短期维持不变,同时盈利改善仍待时日:1)如果风险溢价降至2024年5月市场高点时的6.7%,或支撑恒指到21000点左右;2)如果情绪继续改善至2023年初疫情放开后高点对应的6.1%,恒指或达22500点左右。在此基础上,更大的空间则需要财政发力下的盈利修复,当前我们自下而上测算2024年全年盈利增长2-3%,假若盈利增速能修复到10%,恒指点位或达到24000点附近。

图表:风险溢价降至5月低点或支撑恒指达到约21,000点,更大空间需要盈利修复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短期市场计入预期较为充分,一方面风险溢价快速回落,另一方面技术指标上也显示短期可能“超买”:1)当前恒生指数相对强弱指标6日RSI已达到96.5,为2018年底以来最高,上证指数也达到94.1,为2020年底以来最高。2)反弹中港股卖空成交占比反而抬升,卖空成交规模也持续增加,当前港股卖空占比5日平均达17.5%,较上周的15.6%走高。历史上卖空比例与市场往往呈反向走势,同向上行可能表明市场对持续性存在分歧,也说明后续基本面和政策进展对于市场走势的重要性。

图表:恒生指数相对强弱指标6日RSI达到96.5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上证指数相对强弱指标6日RSI达到94.1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卖空占比与市场走势通常呈现负相关性,但此前也出现过市场上涨但卖空占比却自低点走高的情形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Q4、谁是买入的主力?交易与被动型资金主导,长线外资尚未大幅流入,南向资金部分获利调仓

上涨中资金的属性,对后续反弹持续性也有重要影响。我们综合各口径数据(EPFR、沪港通等)并结合客户交流情况,发现:1)长线外资尚未大幅流入。我们在《如何刻画并分析外资?》中曾详细拆解外资构成与观察方法,EPFR的主动资金可以作为刻画长线机构投资者(Long Only)的重要窗口,9月29日当周延续流出。同时,我们与客户的交流反馈也基本验证这一点,即长线外资更多是减少低配以防止大幅跑输,尚未大举加仓。2)交易和被动型资金可能是主导。对冲基金等交易性资金行动更快更灵活,与4-5月港股大涨时情形类似,而上文提到的市场大涨中卖空规模同样走高,也侧面说明资金的多空博弈。此外,EPFR被动型资金流入激增,可能更多体现为非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也解释了指数中权重股的大涨。3)南向资金流入收窄甚至一度流出,部分涨势较好的龙头标的南向反而整体净卖出,不排除存在获利了结或调仓行为(《谁是买入的主力?》)。

复盘历史经验,交易和被动型资金由于更为灵活,往往都会在反弹初期先行流入,但也存在持续性不强的问题。最典型的如今年4-5月大涨中,也是交易型资金快速流入,但EPFR主动外资始终未见明显回流,市场也转为震荡。相反,如果基本面修复带动更多主动长线资金回流,那市场空间也会更大。2022年底,市场10月底起连续反弹3个月,期间MSCI中国大涨接近60%,被动外资9月下旬逐步流入,主动外资则在市场上涨2个月即1月初、涨幅40%后开始流入,一直流入到3月初,市场则在1月底见顶。­­

图表:主动外资加速流出A股和港股市场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被动外资转为流入中国市场

资料来源:Wind,EPFR,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资金流入暂时或以部分对冲基金等交易型资金以及被动资金为主

资料来源:EPFR,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被动外资先行同样出现在2022年底的市场反弹中,主动外资存在一定滞后性

资料来源:EPFR,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足以见得,长线资金存在滞后性,但也更为关键。当前EPFR全球各主要主动基金对中资股的配置比例从2021年初14.6%的高点降至今年8月的5.0%,较被动资金低配1个百分点。我们测算,若从当低配转为标配,有望带来近400亿美元流入,相当于2023年3月以来流出资金的总额。

图表:EPFR全球各主要主动基金对中资股的配置比例降至8月的5.0%,较被动资金低配1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EPFR,中金公司研究部

Q5、如何交易反弹?短期关注破净央国企和落后板块;若财政发力利好顺周期,反之关注结构性机会

短期看,破净央国企和前期超跌板块仍是市场反弹博弈方向。一方面,央行金融创新工具或直接使破净企业尤其是央国企受益,我们在报告原文中筛选了相关个股供投资者参考。另一方面,依然落后的板块,如互联网软件(2024年初至今-24.8%)、食品零售(-16.6%)、医疗服务设备(-14.8%)等,可能也是情绪驱动反弹中的博弈方向。

如果政策不断兑现、财政力度超预期,直接受益的顺周­期板块有望跑赢,包括消费、地产链和非银行金融等。此外,我们继续建议关注对利率敏感的成长股(互联网、科技成长,生物科技等),港股本地分红和地产、以及受美国地产需求拉动的出口链等。但若财政力度不足或慢于预期,市场可能需要震荡消化。这种情况下,高分红仍有具有长期配置价值,可以借近期回调再择机介入,只不过内部跟随经济环境沿着周期分红、银行分红、防御分红、国债和现金的顺序依次传导。其次,部分政策支持或景气向上板块仍有望受到利好提振而体现出较大弹性,如具有自身行业景气度(互联网、游戏、教培)或者政策支持的科技成长(科技硬件与半导体)。详见原文报告中筛选。

图表:互联网软件、食品零售、医疗服务设备等板块今年以来表现落后

资料来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若财政发力利好顺周期,反之关注结构性机会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1]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9/content_6976189.htm

[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6686.htm

[3]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9/content_6976145.htm

[4]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9/content_6976145.htm

[5]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9/content_6976189.htm

[6]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9/content_6976189.htm

作者:刘刚(S0080512030003)、王牧遥、王子琳,来源:中金点睛,原文标题:《中金:新一轮政策下的市场空间》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