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宽松加码确定,这轮A股行情是未来N年最佳的一次做多机遇|Alpha峰会

陈果认为,无论是资金价格还是量的扩张上,政策宽松的定调一定是增强的,宽货币宽财政最终会改变基本面。按照历史规律来看,明年就会是产能周期的底部,企业盈利会迎来一个上升周期,A股市场将从流动性牛走向基本面牛。

12月21日,在华尔街见闻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举办的「Alpha峰会」上,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官、董事总经理陈果对A股市场走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以下为演讲精彩观点:

1.924新政以来不到三个月,现在谈结束为时尚早,机会也非常多。无论对长期的经济增速是乐观、是谨慎,还是不确定,这轮A股行情都是未来N年中最佳的一次做多机遇。

2.政策宽松的定调一定是增强的,在这点上是没有分歧的,无论是资金价格还是是量的扩张上。中国资本市场目前是股债双牛,但宽货币宽财政最终会改变基本面。到某个阶段债券可能会进入震荡,甚至出现明显的回调,我认为综合看,股票牛市会比债券牛市走的时间更长一些。

3.在日本92-94年牛市中,一共有三轮财政政策对应三波行情,但其实只有第三轮才对应经济增速的见底。对于要看到基本面见底回升的投资者来说,只有一轮行情,对于看股票市场实质的投资者,就有三波行情,当然其中肯定有震荡。

4.相较于1992-1994年的牛市,2012年以后的日本牛市时间更长,幅度也更大,结构中科技板块占了更主导的位置。虽然92-94日本也有宽货币宽财政政策,但2012年后的日股长牛相对92-94年行情有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日本央行直接入场购买日经225ETF,支撑了股市长牛。

5.特朗普关税的影响到底怎么样?不排除是好于市场预期的。拜登政府的很多政策看上去非常针对中国,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似乎是要跟全世界“对着干”。在这个情况下,中国和欧洲、亚洲很多国家的经贸关系可能会有边际改善的机会,而中美也存在协商空间。最终,特朗普2.0对中国的冲击可能好于市场预期

6.人口、GDP、CPI、房产这些因素不能和股市表现简单画等号,因为股票市场是一种跨时空的预期定价,综合了中期盈利预期、流动性与风险偏好等多因素,不能和任何单一宏观因子现状简单画等号。也正因为可以跨时空定价的特性,当我们想去改善人口、GDP、CPI、房地产和股市的时候,股市是最容易的。

7.中国如果把刺激加上改革一起做,是对股票市场最优的组合,而中国完全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去做到这一点。

8.按照历史规律来看,明年就会是产能周期的底部,而且往后年还要继续往上,我们会看到企业盈利会迎来一个上升周期,A股市场将从流动性牛走向基本面牛,市场风格会变化,股债之间的性价比会变化。

9. 从现在这个拐点开始,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中国GDP的比值不会是约束式的,它是同步甚至是更加进取式的,这对资产价格、对估值绝对有影响。

10.90年代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10年代最重要的就是移动互联网+,现在最重要的就是AI+,未来最牛的股票应该产生在AI+里。我可以这样讲:最强势的方向就是AI+,AI+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投资主题,没有之一。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华尔街见闻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对A股的一些看法。

我们怎么看明年的市场呢?首先,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你可能非常容易焦虑、非常容易迷茫,但在做投资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掌握规律,理清思路,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能不能做到?我一直是相信是可以做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来讲一下我对于A股市场的几个看法。

首先,从第一个原则上来说,刚才洪总讲的其实我也很认同。因为我研究A股市场超过十几年,我觉得我们不可否认A股市场是需要择时的。如果你是做美股市场,比如说巴菲特风格,完全可以“long only”,你选择一个你最看好的公司,完全可以长期持有。但我认为,在A股市场上,至少从30多年历史数据看,如果你完全不择时、完全不对冲、完全不止盈,可能不是一个最优策略。

那么,怎么样去择时就是一个命题了,似乎不是那么容易。我自己看下来,其实还是有规律,从历史上看,过去的牛市到底什么时候起来?什么时候结束?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国有一句古话八个字,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A股过去的牛市就是这样的,从它成立的第一天起,这种忧患包括对于经济、对于市场,无论是90年、94年、99年、05年,后面的08年底、14年、18年底都是一样。它是个让你又爱又恨的市场,恨的是很长时间都是3000点,但是它每次下去以后又能回来。

那么大概多久时间能回来呢?就是每五年一次牛市,每十年一次大牛市,所以有的时候也没办法说完全舍弃这个市场。这个跟我们中国的五年规划类似的周期是有关系的,和我们整个金融周期、产能周期以及库存周期都有关系,它确实是有这样的一个周期性。所以这个时间的年轮转到了,十年前是14年的牛市,五年前是19年的牛市,到现在是2024年。所以,我个人觉得,等这个牛市等了挺长时间了,它现在已经开始了。

这个开始大家是不会马上就认同的。因为我有一直有个观点,至少在A股是这样,就是:实际上没有一个完美的牛市,除非到了牛市最后一刻。也就是说,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可能所有人都认同。 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往2025年看A股的牛市,这不是一个有没有缺点的牛市的问题,大家很多人可能觉得缺点很多,对不对?我跟机构交流的时候,很多人会跟我讲人口的问题、GDP的问题、CPI的问题、房地产的问题,这些困难和挑战都是存在的。但我一直的观点就是,他们和股市有相关性,但是不要直接画等号。这是五样事情,你跟我讨论到最后的结论,如果是A股的话,最后一定要过渡到A股,不要最后我听了半天,其实你在做的是人口研究。

我这样讲不是说A股是特例,而是全世界股市其实都是这样的。不是说一个人口学家,甚至说一个经济学家,就一定在股市上能做的最好,因为它是两回事情。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股票市场可以跨时空的预期定价,它和我们静态研究的这些因子是不能画等号的。如果你画等号,那就是四个字,刻舟求剑。如果你一定要想从理论上去把握股票市场,那你至少要想三个因子,一是中长期的盈利的预期,不是今天的EPS,不是明天的EPS,是中长期的盈利预期,这个盈利预期是上修还是下修,影响着股票市场上涨还是下跌,二是流动性预期,三是风险偏好,至少这三个因子,DDM(Dividend Discount Model,股息贴现模型)的定价理论就是这样,所以从单一的因子去得出股票的结论,这个方法论本身就是错误的,何况很多人讨论的单因子还是静态的,这个因素是高还是低,考虑的不是预期在往上修还是在往下修,甚至它考虑的只是今天,而不是非常非常长期的,而企业盈利预期应该可以讨论今年,也可以讨论明年,可以讨论更长时间,这才是股票市场。

如果是从这种角度来看的话,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都提供了很多这个案例/case。举一个例子,大家最近一两年最喜欢研究的日本,即使是日本,它的很多案例在我看起来的话都是一些反证,不是说因为日本经济低迷,所以不看好日本股市,它是反过来的。举个例子,人口。过去十年,日本的人口没有任何改善,只有恶化,无论是总人口还是劳动年龄人口还是出生率,人口出生率都是在恶化,所以一个人口学家来看日本,他很难得出一个乐观的结论,这跟安倍经济学没有什么关系。十几年了,安倍经济学没有改变日本这个人口。实际上,我认为受过充分教育的东亚经济体,要改变这个人口问题都很困难。而日本的股市从2012年以来一路上涨,涨了不是一年两年,涨了不是一倍两倍。日经225从7000点到今年的高点,4万点左右。

所以当我们去讨论股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从这种刻舟求剑的模式中跳出来,因为它不能知道我们的实战。它和GDP、CPI、房地产有一些关系,但总体来说这五样不能画等号。而且非常明显的是,因为它可以做跨时空的预期定价,所以我认为,当我们想去改善人口、GDP、CPI、房地产和股市的时候,股市是最容易的。

全球的例子都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另外一个近邻韩国,它的经济增速过去几年也是趋势性下行的,其实我觉得这符合规律,你不可能发展的越大,反而持续的越快,但是这不代表它的指数是往下走的。它的人口也一样,现在也是有压力的。可是这不代表韩国的资产价格是持续的往下走,基本上它还是震荡上行的。欧洲也是一样的,欧洲的经济增速、产业结构没有那么乐观,今天我们去看德国也好,去看其他的欧洲主要经济体也好,它的股票指数也一样是长牛的,有流动性的支持,有对于各类资产价格比较的因素,也有全球竞争力的因素。

那么如果我们打开一下思路,来看现在的A股市场呢?我觉得这个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不再是大家大概简单想象的“因为我对于人口的看法,甚至因为我对GDP、CPI、房地产的看法,所以我对A股悲观”,这个因素大家应该已经打开了。打开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后续的A股市场呢?我提供几个案例,就是case study,我们来理解一下。

首先看日本,过去一两年大家最喜欢看的就是日本“失去的30年”。那么我就从这个日本的case来讲,1992年-1994年日本股市实际上是有一波牛市的,指数的涨幅是50%,持续的时间是两年。这个过程有很多细节,我们有专题的一个报告,在这里我简单讲一下。实际上,它在91年只是使用了货币政策,发现没有效果,到92年开始使用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也并不是第一波就足以扭转经济的下滑,所以它不断地加码,一共有三波财政政策,第三波其实才对应着经济增速的见底。也就是说,你可以认为第一波跟基本面没有同步,有人说这是估值行情、炒政策行情,可以。在1992年的8月份,你可以这样讲。到1993年,还是一样的,也就是第二波财政政策上来还是一样的。所以对于要看到基本面见底回升的投资者来说,只有一波牛市,那就是第三波,前面他都没办法认同;对于真正看股票市场实质的人,就是有三波牛市,但是当中的话是有震荡的,你可能要考虑阶段性择时,不择时也可以,那就是指数上涨50%的牛市。

这个牛市的结构是什么?有人说一轮牛市所有的股票基本上都会涨,没错,但是总有涨的多,涨的少,对不对?1992-1994年的牛市一共有三波,涨的比较多的还是科技、金融、地产,医药在刚开始也是有比较强的表现的。有人问消费在哪里啊?消费在后面,有人问红利在哪里?红利在最后面,因为这是一轮财政刺激的牛市,是一轮“刺激牛”。这和我们现在有部分可比,并不一定完全可比,它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最终再怎么刺激,日本的经济还是下去了。92年日本开始启动财政刺激,不是马上经济就起来了,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当时日本其实已经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了,货币政策肯定是不够,但是一般的财政政策也不够,甚至后面我们看到93年、94年经济反弹了,后面也下去了,因为财政投在了基建上面,其实也没有持续的高回报率,也是不持续的。这个是现在所有人都看明白的,包括日本人口在08年、09年之后,达到人达峰,我们现在知道,美国的财政部长贝森特在2011年的时候访问了日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做多日本,他当时说,有无数的噪音,但是他坚持了好几年一直做多、做多,现在是很难想象,当时要去做多日本。如果当时我把人口、GDP和CPI的数据一划,你会做多日本吗?这可能就是一个拷问了。

但日本的股票是走牛的,就是我刚才跟大家讲的7000点到4万点。这里面有无数的技术细节,简单来讲的话,日本央行采取了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扩张的幅度非常强,日元有明显的贬值,但是即使是以美元计价,日经225指数的年化收益率都还有两位数,它还是个牛市,甚至还是个长牛,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牛市。这就值得我们去讨论和思考了。其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在2011年和2012年,就是日本央行直接入场购买日新225 ETF,直接支持股票市场,这是美国、欧洲都没干的事情。

我们今天去谈论日本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的仰视了,很多人在讨论日本的汽车公司弱+弱,未来可能还是等于弱,还是得倒,是怀着一些怜悯的眼光在看,但是往过去看的话,日本的股市还是产生了不少的正收益,而且它有一些产业还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所以,2012年以后的日本牛市时间更长,幅度也更大,里面涨什么?科技占了更主导的位置,金融地产也涨,但是排序在后面。这个时候,日本的投资者已经不太再去相信房地产周期的上行,当然回头来看的话,日本的房价其实在那个时候也见底了,只是没有股市那么迅猛。日本投资者对于消费更加的淡漠,消费股排更后面,因为它主体还是本土的需求,这里面当然有新消费,包括昨天的峰会上,日本消费研究第一人三浦展讲到的“第五消费”非常有意思,这是有结构性的,但总体来说大板块的话科技占优。这和90年代不同,90年代金融地产还是表现不错的。

第三个我想跟大家分享的case是欧洲。2012年在全球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美联储持续做QE,在2009年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是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没有那么快走得出来。美国的居民部门也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区别是他们很多人连储蓄都没有,房子是零首付,然后房价跌了30%。所以在2009年你去问一下美国人消费能起来吗?大家不敢相信消费能起来。但是它做了几轮QE,美国股市起来了,安倍在那个时候推动了安倍经济学。在欧洲也一样,2012年,我们知道索罗斯在讲欧元区要解体了,全世界都在讨论欧债危机,那时是欧元区资产价格的大底部,无论是欧债还是欧股。

今天来看的话,两年的时间,欧洲所有的指数都是牛市,而且不算小的牛市,尤其是希腊,牛市的幅度还是很大的。发生了什么?两个字,化债。化债不是刺激,欧洲没有发消费券,没有根本的解决改善社保问题(当然我觉得他的社保已经够好了),没有找到新的产业增长点。如果说在那个时候中国在谋划新能源汽车、谋划新一轮的制造的话,德国只是有的框架,工业4.0。其实到现在为止,大家真的觉得德国经济岌岌可危了,因为没有成功。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欧洲的股市涨得不错。做了一个事情,还是有变化的,就是化债,因为现在没有人还记得欧债危机这四个字了,没有人讨论了。2012年的叙事是,统一的货币、不统一的财政不可维持,但是通过欧央行的两轮LTRO和欧洲的一个机制安排叫EFSF,或者叫ESM,实际上就是帮助它能够借新还旧,但希腊最后还是用自己的主权评级去融资,化债阶段性帮它过渡了一下。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不错的牛市,这个牛市涨什么?金融股,如果只有化债,没有产业升级,没有消费刺激,那么资产重估是最有弹性的方向。欧洲也有科技,但是欧洲的科技可能排在日本的后面,所以这个没有体现在他的涨幅中,涨幅一定还是跟产业变化和产业竞争力相关的。当然汽车是有全球竞争力的,所以它排在第三位,这是过去。未来,中国的投资者也在用一个怜悯的眼光在看德国汽车行业。

这是三个case,第一个case叫“刺激牛”,跟大家做一个结论,经济不复苏,“刺激牛”不结束。第二个case是“安倍牛”,或者有人称之为“人造牛”。我觉得中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中国如果说是个“提振牛”的话,有一部分逻辑可以让大家有所启发。 第三个case是“化债牛”,“化债牛”不一定是科技,它是一个资产重估的概念。

中国还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开完,我们在措辞上也有一些变化,但是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包括债券利率降非常快,到底是债券牛还是股票牛,还是股债双牛?它能不能维持?2025年是不是跟现在会一模一样?我认为会发生变化,就是现在是股债双牛,到某个阶段债券可能进入震荡了,当中可能有明显的这个回调,股票市场牛市会比债券市场牛市走的时间更长一些,现在是没有分歧的,就是宽松的定调一定是增强的。那大家觉得很奇怪,难道我们之前不宽松吗?难道之前没有降息吗?如果说我们真的去看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相对全球来说的话,我觉得确实是稳健的,在过去,09年、10年之后确实是稳健的,现在可能是整个量的扩张是会更积极一些。第二个就是,我们的过去的政策目标确实是多元的,还是挺难的,就是要考虑很多因素,要考虑汇率,要考虑资产价格上涨的问题、物价上涨的问题、是不是足够公平的问题,要考虑的因素非常非常多,什么叫稳健?就是这些因素你都想要平衡。我认为,现在我们很可能对一些因素放的更宽一些,比如说汇率的波动。日本在安倍经济学之后,实际上它的日元相对美元调整的幅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对于日本股市投资者来说的话没有问题,它依然是一个有获得感的,至少2012年之后,日本的股市投资者是有获得感的,因为即使以美元计价还是一个明显的牛市,这个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再去讨论中国不同的一点,一个就是中国过去的资产定价结构是非常分化的,比如说对于一些央企、国企或者一些传统行业,和地方的化债相关,和房地产市场平稳相关,跟资产价格相关,其实一直是PB上打折扣的,也就是A 股市场有大量的破净股,很多破净股甚至是国企和央企。如果说,我们整个政策确实是能够不断地推进,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或者说积极化债,其实资产的重复逻辑是存在的。对应到上市公司层面,大家关注这些央国企上市公司对于市值管理的诉求怎么样,这个我觉得也是在边际改善的,这些变化很重要。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比起投资于伟大的公司,更重要的是投资于伟大的变化。你可以说,这个公司可能不是最牛的公司,但是如果这个最牛的公司一成不变,实际上你也赚不到价差,所以我们要投资于伟大的变化。日本也许不是一个伟大的经济,欧洲也许不是一个伟大的经济,但是2012年之后,实际上他们的股票都发生了变化。

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你去看中国的,无论是央国企还是我接下去要讲的一些资产,未必比不上12年的日本股票和12年的欧洲股票,关键是我们要看股票定价逻辑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央国企估值的重估是在中国特有的,在日本、在欧洲不具备这样的逻辑。当然我们还有很多的挑战需要去讨论,比如说,很多人说中美关系相对当时的日本和欧洲的话可能更具这个挑战性,这也是不一样,你不能只挑好的不一样说。

当然,但我想说是这个事情定价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只能在一个不确定中去把握确定,你可能可以去讨论,你尽量低配或者回避一些重度依赖对美国出口的行业和公司,但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对美出口在中国的GDP中有一定的比例,虽然不是我们出口中最重要的,但是在A股上市公司中没有那么强的比例。有的时候你看的跨境电商或者义乌小商品市场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可能也需要政策支持的。但它其实不在A股市场上。第二就是特朗普关税的影响到底怎么样?不排除是好于市场预期的。我个人的观点是,在拜登的任期,拜登政府的很多政策看上去非常针对中国,但是特朗普似乎要跟全世界“对着干”,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中国和欧洲、亚洲很多国家发经贸关系可能有边际改善的机会,当然我们在对美出口上是有压力的,这个要看企业公司自身情况。如果说关税的幅度是有限的,它的冲击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大。

但我们必须要做好一些准备,我想这个也是政策在考虑的。所有的人都在讨论,财政赤字应该更多一点、是不是应该发更多的代金券,在我看来,比刺激更重要的是改革,最好在这个阶段联合起来一起做,其实中央经济会议包括政治局会议还挺强调改革的,中国如果把刺激加上改革一起做,是对股票市场最优的组合。因为你只有刺激的话,大家对中期的这个信心也未必很强的。刚才讲过了, 92年-94年日本就是一个“刺激牛”,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不断增加,最后还是下去了。如果你只有改革的话,大家对于短期内经济什么时候见底也是没有信心的。

中国是具备“刺激加改革”的空间和能力的,我曾经说,中国是全世界最具备中央政府加杠杆的大国,没有之一。为什么?因为我们政府控制的资产足够多。也许地方隐形债务可以讨论10万亿,但是政府控制的资产超过1000万亿人民币。我们有非常强的债务结构,基本上都是本地的计价,本土的持有。同时,我们有非常强的生产力,中国有个问题,这个问题就中国人太聪明了,然后又很勤奋,中国制造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人太勤奋了,所以生产力很容易过度,生产力过度的情况下,其实蛮容易供大于求或者是通缩的,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在需求端多一点的刺激,其实不用太担心通胀。但是这个需求层面能不能刺激起来?其实是需要配合改革的。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改革的核心是让大家对于中长期保障的信心上升,减少预防性的储蓄。中国完全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去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去看国有资本的话,就有这个能力,国有资本通过资本商可以保值、增值、提升这个估值,而且充实社保,社保增强返回到居民信心,实际上就不用增加那么多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这个储蓄如果是进入投资或者消费,就启动一个内循环,这个内循环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是有帮助的,所以一个正向的循环在中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最担心的是那些生产力不足和生产力没有办法进步的经济体,所以欧洲的问题、日本的问题要比中国难得多,当然它的资产价格都能上涨,所以对于中国的资产价格完全可以有信心。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看一些周期性的变化。为什么我觉得现在是个很重要的周期,从A股历史看,好像有点玄学,五年一个周期、十年一周期,从经济学来讲的话,现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周期。第一个,我刚才跟大家讲了,整个货币政策定调的变化,不是没有历史新意的。09年、10年的时候,大家去看一下中国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GDP的比重,之前是一路上升的,从那个时候我们开始往下走了,全球现在基本上都是往上升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确实是稳健的。但是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把稳健这个词改掉了。当然之前在降息,但是我认为会更加积极,我认为从现在这个拐点,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比上中国GDP不会是约束式,它是同步甚至是更加进取式的,这个对资产价格、对估值绝对有影响。

第二个是产能周期,中国21年到24年经济面临很多挑战,其中有一个就是产能过剩,这个产能过剩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太勤奋了。目前的话,我觉得产能周期是有调整的,什么叫周期?就是它会自我的去调整。当大家都认为产能过剩了,慢慢的产能就不会再过剩了,因为大家都不会扩产,都会收缩,这是一个周期。从21年、22年、23年、24年,我们正在经历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的资本开支在下降,现在不是一个增长5%、2%的问题,三季报显示,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是负增长,是-7,这是上市公司;如果在全社会的角度来说的话,完全有可能比这个数据更强烈。所以,我觉得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产能周期的新状态,就是供给在收缩,如果需求能够支持私企,不一定马上就能起来,但是不断的不起来、不停止、不起来、不停止,供给收缩、收缩、收缩,产能周期会出现,而且过去出现了过很多次。为什么我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周期就是这样的,过去出现过很多次,我相信这一次也会出现。

如果按照历史规律的话,明年就会是产能周期的底部,而且往后年还要继续往上,当然我们还有些小周期,比如说库存周期,但总的来说,政策周期、金融周期、产能周期,再下面是库存周期,它的这个共振会影响我们股票的市场周期,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中国股市还是有内在规律的。在这种规律的情况下,盈利其实最终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供求关系改善,盈利就会改善,而不是GDP增速。企业的盈利来自于价格和量,其实更关键的是价格,价格更关键的是供给和需求,而不是GDP增速。所以我们会看到企业盈利会迎来一个上升周期,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观点:从流动性牛向基本面牛,市场的风格会变化,股债之间的性价比会变化,因为如果只是流动性牛,那其实你只配债券也是OK的。

那么结构里面的选择怎么样?我们会简单的去套用日本或者是欧洲。我认为有几点我们是可以考虑的:哪些行业的需求更有可能率先见底回升?哪些行业的供给收缩可能更快?哪些行业未来的增长空间更大?应该是我们结构性更关注的点。

从需求来讲的话,政策优先发力的行业可能会优先形成拐点,今年已经有了。今年并不是说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有这个拐点,政策今年推进的“以旧换新”有两个抓手,一个是新能源车,一个是家电,大家去看一下新能源车和家电的公司今年的业绩,已经在改善,当然股票也上涨,明年“两重两新”,其中一个新是以旧换新,会继续扩围,我认为会扩围到更多的消费品,比如说大家现在正在拍照的手机或者Pad,这里相关公司的基本面会改善,还有其他的领域,很多机械产品,以及跟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安全相关的领域。

另外一个我们持续在发力的就是房地产,我知道大家都比较的谨慎。可是想想2012年之后的日本,它的人口,它的经济,它的产业,可是它的房价也没有继续下跌。如果我们不断的把利率下调,房地产将会变得从贵变得不贵,原来我们觉得房地产很贵,为什么?租金回报率两个点都不到,可是如果我们的无风险利率不断的下降,甚至贷款利率不断的下降,它将会从贵变得不那么贵,所以情况是会在改善,尤其是我认为中国的政策具备更强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时间换空间”去顶住资产价格的能力。所以,相对来说,我对中国房地产倒没那么悲观,我认为最难的还是人口。房地产方面,一二线如果能够维持现在的人口规模、收入增长的话,其实随着利率的下行,资产的价格是可以撑住的。如果政策再进一步地在供给侧进行收储的话,这个撑住的概率将更高。它将会改变一些行业的估值,因为市场的一致预期都是资产价格下跌的,你去看银行地产的估值,PB都是破净的。

然后,我们在制造业层面还会看到更多的设备更新,这一次专门讲了提振消费,消费会有结构性的机会,不一定是很全面,但我一直讲,就是我们要关注新兴的消费,我们要关注情绪消费,因为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讲的话,人最终的需求是从物质往精神走,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很多人讲谷子经济也好,讲情绪价值消费也好,它是符合人性本质的。当然我一直的观点就是,相对来说,消费者群体里面,少女这个市场是最优的,然后是少妇,然后是少儿,然后是宠物,最后是男人。但anyway,大家都会往这个方向去追求,所以总的消费未必很强,但是结构性的机会会有。

我们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我们知道有个词叫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我认为每个年代都有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就是我们刚才讲的 great change。老质生产力也有伟大的公司,但是投资更重要是要投资于great change。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新质生产力就是AI+。

90年代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10年代最重要的就是移动互联网+,现在最重要的就是AI+,不代表你投每一个AI+的公司都能赚钱,但是未来最牛的股票应该是产生在AI+里。如果你问你最看好什么,我觉得这个很复杂,但是我可以这样讲:最强势的方向就是AI+,AI+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投资主题,没有之一。所以如果你真的对自己要求很高,追求很高,投资率需求回报很高,那你就一定要深度研究AI+,这是个产业主线,也是个政策主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讲了,要推动AI+。

中国具备这个潜力,如果中国不具备的潜力的话,我觉得我们不用花太多精力,但是我觉得中国具备这个潜力。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中国人太聪明了。我每次看各种的国际智商组织测评中,中国人都排在前三。所以中国的金融市场,我觉得有的时候也很难,中国的产业难在中国人太勤奋了,中国金融市场难在中国人太聪明了。anyway,AI是要去比拼智力的,所以智能时代我认为还是有利于中国的。我们之前在讨论硬件,现在在讨论软件和应用,整个趋势越来越强,这是一个产业正在从概念到萌芽在加速的阶段,这个是大家必须要讨论的阶段。那么我要关注跟中国的禀赋相关,机器人、低空经济、车联网和AI结合,市场要巨大,天花板要高,符合中国的要素禀赋,即中国的制造能力比较强、中国的数据积累比较强,我们要在这里面去寻找头部的公司。

我认为这一轮的行情,924以来才三个月不到,就去谈结束为时尚早,机会也非常多。无论你是关注提振资本市场,还是关注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还是关注央国企的市值管理,还是关注“两重两新”,都有投资机会,有盈利的机会,也有估值提升的机会。当然我自己认为AI+是一个最重要的新质生产力机会。

最后我还是想讲,无论您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速是乐观、是谨慎,还是看不清,这一次A股市场的机遇,都是未来N年中一次最佳的做多机遇,希望您能牢牢把握,谢谢。

Alpha峰会由全新林肯飞行家AVIATOR为您特约呈现

即刻启程,从容驾驭2025全球投资之旅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