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系拿下第七家上市公司 入主新时达机器人阳谋布局悄显

支点有了

继上海莱士(002252.SZ)后,海尔欲再度吃下一家A股公司。

与此前不同的是,此番海尔看中的是工业机器人赛道。

2月17日,海尔通过子公司青岛海尔卡奥斯工业智能有限公司(下称“卡奥斯工业智能”)与新时达(002527.SZ)原实控人纪德法、刘丽萍、纪翌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及《表决权委托协议》,拿下新时达控制权,交易金额为13亿元。

与此同时,卡奥斯工业智能还将以12.22亿元认购新时达发行的1.53亿股股份。

如此算来,此番现金交易总额达到25.22亿元。

交易完成后,新时达将成为海尔旗下的第7家上市公司。

虽然新时达的财务表现一般,但其深入布局了工业机器人的上下游产业链,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控制器——工业机器人的大脑。

收购新时达后,海尔未来发展工业机器人赛道上相当于有了核心技术的支撑,机器人的整体研发有望得到提速。

布局“支点”

根据方案,新时达原实控人纪德法、刘丽萍、纪翌将所持有的新时达10%股份以19.61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卡奥斯工业智能,合计价款为13亿元。

这较新时达2月7日停牌的收盘价溢价超9成。

同时,三人还将所持有的新时达剩余19.24%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后者,并承诺不谋求控制权。

至此,卡奥斯工业智能合计控制了新时达29.24%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成为控股股东,海尔集团就此成为新时达的新实控人。

新时达近三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022年、2023年净亏损分别达到10.60亿元、3.79亿元,2024年预计达到1.85亿元至3.67亿元。

负债压力还在不断增大。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新时达资产负债率为66.99%,同比提升了8.72个百分点,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额为4.06亿元。

尽管财务表现不佳,但海尔所看重的,或许是新时达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积累。

目前撑起新时达主要收入的两大业务是机器人、控制驱动。2024年上半年,两项业务分别创收8.05亿元、3.04亿元,占比分别为53.1%、20.07%。

新时达的工业机器人出货量颇为可观,2020年到2023年旗下SCARA机器人出货量处于国产第二、全球第四。

技术方面,新时达是国内首家完成驱控一体产品的研发并用于机器人控制的公司,目前控制系统已经迭代到第四代,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算法。

从结构看,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是核心零部件,拥有相关核心技术的企业在我国市场间具有稀缺性。

例如作为2024年为数不多获得上交所受理的科创板IPO项目,浙江环动机器人关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就是RV减速器。

控制器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负责解析和传递动作指令。

虽然国外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库卡和安川电机)会外购减速器与伺服系统,但一直都坚持自主研发控制器,可一窥该技术的重要性。

正因如此,拿下新时达的控制权也意味着海尔集团的工业机器人布局有了支点,可以此进行进一步的延展。

但挑战同样存在。

事实上,新时达和同业相比仍存在差距。

2023年,埃斯顿(002747.SZ)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超过2.4万台,位居国产第一。

埃斯顿意识到自产核心零部件的重要性,同样拥有完全自主化的机器人控制器、操作系统、伺服系统三大核心技术,机器人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达到90%以上;

汇川技术(300124.SZ)的控制器早已运用于各行各业,小型可编程控制器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为15.3%,位居第二名,仅次于西门子。

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核心部件上的市场表现,新时达与头部企业都尚有差距。

整合预期

一直以来,由于整体收入呈现萎缩状态,新时达在研发上的投入并不算慷慨。

2024年上半年,新时达的研发费用为1.01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为6.67%;同期埃斯顿、汇川技术、雷赛智能(002979.SZ)的研发费用率分别可达到9.54%、9.1%、11.72%,均高于新时达。

海尔此番为新时达带来的还有资源的扶持。

一方面,海尔将与新时达共享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营销等各项能力;

另一方面,新时达计划以7.99元/股的价格向卡奥斯工业智能发行1.53亿股股份,合计募集12.22亿元,主要用于补流。

“有利于公司围绕机器人产品及系统业务、控制与驱动产品及系统业务及电梯控制产品及系统业务,持续增强研发技术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战略,为工业控制自动化核心业务增长与战略布局提供资金支持。”新时达指出。

不考虑表决权的情况,发行完成后,卡奥斯工业智能将直接持有新时达26.83%,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控制权。

真金白银加资源扶持,新时达的未来发展备受瞩目。

不过作为此次收购主体,创设于2025年2月6日的卡奥斯工业智能成立时间尚短,此后海尔是否有可能继续操刀新时达与卡奥斯品牌内部的公司进一步整合同样备受关注。

事实上,此前海尔收购上海莱士亦是通过新创设的公司青岛海盈控股有限公司完成,直至2024年末才又计划通过子公司海尔生物(688139.SH)吸收合并上海莱士,以推进业务的协调发展。

不过最终因为交易结构复杂,海尔生物吸收合并上海莱士暂时画上了句号,尚未成行。

此次海尔收购新时达是否也会参照此前的整合路径,仍需观察。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2024年9月,海尔旗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卡奥斯”)已在山东证监局辅导备案,正式开启IPO。

根据海尔的解释,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具备的大数据、大连接、大模型的能力都将与新时达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丰富的产品和技术形成融合。

技术融合的背景下,海尔是否会操刀卡奥斯与新时达进行更多整合,正受到期待。

“现在境内IPO节奏放缓,受理项目有限,上市不容易。如果卡奥斯和新时达未来有更多合作,那关联交易可能也会变多。这样来看,不排除有更进一步的整合动作。”北京一位投行人士指出,“比如之后有没有可能以新时达为上市平台,整合海尔旗下相关布局的主体。”

不过,接近海尔集团人士向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卡奥斯目前正处于IPO辅导阶段,目前公司按照人员独立、业务独立、财务独立、管理独立等独立性要求进行IPO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运营。”

白电的机器人远景

海尔不是首家布局工业机器人的白电企业。

早在2017年,美的就以292亿元收购了库卡集团,深入布局工业机器人,这是美的集团历史上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之一。

格力电器(000651.SZ)则宣传以自研为主,称已实现机器人产品负载从1kg-600kg全系列覆盖,可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等不同的工业场景。

今年2月初,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格力做机器人已有很多年,通过团队十余年自主研发,格力已攻克工业机器人驱动器、减速机等核心部件技术。”

整体来看,美的和海尔的策略趋于一致,以收购的方式加速自身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除了提升生产效率外,这背后或许还有这些白电企业对于机器人取代家电产品的焦虑。

事实上,海尔已经瞄准了家用机器人。

2024年3月,海尔与乐聚机器人联合推出服务通用人形机器人KUAVO(中文名为“夸父”),能够承担浇花、插花等手部操作。

有了新时达的控制器核心技术后,海尔的家用机器人或许升级在望。

二者的能力同样可以迁移。

例如ABB虽然深耕工业机器人,但也在产品设计中逐渐涉足家居领域——ABB的智能家居方案包括调暗灯光、打开百叶窗、浴室自动温控等。

美的收购库卡后,前者同样被寄希望于借助库卡在工业机器人上的技术积累,可以将业务延伸至家用机器人。

“美的不做任何机器人或自动化业务,所以库卡就是美的的自动化业务。”库卡前CEO蒂尔·鲁特曾表示,“他们与消费市场联系紧密,所以我们将共同开发消费机器人。”

2022年,美的推出了家庭服务机器人品牌“WISHUG”以及首代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但目前暂未在市场间激起太多水花。

“工业机器人和家用机器人相比,可能前者的精密度会比较高。但是通用的家用机器人如果想要在市场间流行起来,就必须要做到物美价优。”北京一位消费行业人士指出。

从当前的国内外情况来看,家用的通用型机器人价格仍是居高不下。2024年谷歌DeepMind与斯坦福联合推出了 Mobile ALOHA,可以实现备菜、翻炒、出锅,洗衣、逗猫、浇花等,但成本价还在20万元左右。

“斯坦福的Mobile ALOHA机器人成本得22万了,尽管技术先进,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家务机器人定位于高端市场,价格较高,未来可能还是要思考怎么降成本。”南方一位消费行业投资人士表示。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