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人形机器人,都在拼命求“营生”。
8月9日-10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 2025)上,人形机器人出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画风。
在过往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人形机器人通常以类似“玩物”的身份出现:或是一左一右由人类“护法”牵着,或是被绳索“吊”着,抑或是被“锁”在玻璃罩里当标本。
(WRC 2024人形机器人形态)
而WRC2025上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脱离了过往的“护法”和“枷锁”,还能展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
千寻智能Spirit AI在现场叠衣服:
灵生科技的机器人拾取爆米花:
高擎机电和加速进化的机器人现场玩起踢足球,展示娱乐场景的应用: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忙于证明自己“有用”,这也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从过去的“秀Demo”开始走向“秀肌肉”。
不仅中国,国际知名人形机器人企业对外的产品展示,也都从“表演型”转向“功能型”,比如人形机器人鼻祖波士顿动力旗下的电动Atlas,去年出厂时还在秀运动,今年放出的视频则是秀“干活”;Figure今年出来的视频,也不再局限于与人类进行简单的交互,而是化身工人在工厂分拣物品。
(上:波士顿动力电动Atlas,下:Figure02)
人形机器人这种转向的背后,是其企业对商业化的渴望。WRC 2025现场,几乎每一家展台都摆着印有“市场经理”“销售经理”头衔的名片,以此变相将展台变卖场,希望现场促成合作。这样的氛围,也让人不禁提出疑问——人形机器人的能力,真的已经到了客户愿意买单的程度吗?
至少从WRC 2025的现场来看,它们已经能在特定场景里完成相对稳定、可重复的任务,这意味着它们开始具备被产业链评估和试用的基础。对中小创新企业而言,这是一扇通往商业化的门;而对大厂来说,这是一笔值得重新计算的账——当人形机器人能“干点真活”,它就可能被纳入核心业务版图。
于是,过去一年,大型科技公司、车企、手机厂商、互联网平台纷纷入局,大厂的动作也带动了上下游的活跃,关节、减速器、传感器等环节出现更多订单需求,而其中,作为影响人形机器人能否落地的关键零部件“灵巧手”,也成为攻坚焦点。
大厂入局,人形机器人开始走过“草莽阶段”
在WRC 2025的现场,如果顺着展台往深处看,会发现人形机器人背后的玩家已经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
为人形机器人提供运控算法解决方案的桥介数物工作人员对腾讯科技表示:“今年,几乎各行各业都来做人形机器人,有做汽车的、做手机的、做互联网的、做物流的、做自动驾驶的、做工业自动化的……它们或成立子公司,或设立专门的事业部,把机器人作为一项独立业务来推进。”
如果以2025年为分界线,具身智能赛道的参与者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2025年之前,主要由两类玩家主导:
一是创新型企业,比如Figure、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
二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比如支持Apptronik机器人的美国NASA,中国具身智能公司星动纪元的创始人陈建宇则来自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
而进入2025年,大型企业入局的趋势明显增强,比如互联网大厂如京东成立智能机器人事业部,手机厂商vivo也宣布成立机器人Lab实验室进军这一赛道,车企如蔚来、小鹏等也自研人形机器人。
从入局方式来看,大型企业通常采用“自研+投资”两种路径并行,其中,互联网大厂往往先通过投资低成本获取经验和技术积累。
2025年,这类企业的动作更是集中在投资层面,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从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8月5日,已经有18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完成22次融资,总额约76.08亿人民币,投资方不乏有各类大厂的身影。
而2024年,仅有7家企业获得大厂投资,共8次融资,总额28亿元人民币。
相比较而言,车企这样的制造业企业更偏好自研,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供应链优势,车企长期与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合作,体系成熟;二是天然的应用场景优势,车企自有空间和工厂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数据学习环境,并能内部消化部分产能。
比如,比亚迪2024年年底被曝自研代号为“尧舜禹”的人形机器人,广汽集团自研人形机器人“GoMate”,小鹏自研的Iron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年初的车展亮相。
那么,为什么在2025年大厂入局的趋势更加明显?
“因为人形机器人已经走过早期的草莽阶段了”,一位投资人告诉腾讯科技,换句话说,当一项新技术经历了初步的可用性验证、走过混沌的探索期后,大厂会基于自身的落地场景需求开始系统性介入。
这一观点与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的判断不谋而合。2025年年初,他曾对腾讯科技表示,机器人行业“草莽时代”很快会结束,并表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最后的生存年,这一年可能会有一批机器人公司消失”,这背后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得讲生存故事了,就是到底怎么交作业。”
在一个新技术出圈、进入全民关注的初期,外界对新鲜感和创新能力的容忍度较高;但容忍期过后,市场会转向关注创新能带来的真实价值,热度随之回落。
而大厂,往往正是在这一从想象力转向价值验证的临界点,选择正式入局。
仔细观察会发现,2025年,京东和美团几乎是布局人形机器人最活跃的两家大厂。
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京东在这一年出手6次,投出22.3亿人民币,投资的企业包括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RoboScience和帕西尼;而美团出手4次,投出19.38亿人民币,投资企业包括妙动科技、自变量机器人、它石智航和星海图。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将机器人应用与自身的场景结合,但两家策略各有侧重,简单来说,美团是为了“解决自己业务中的问题”而做机器人,比如让外卖、买药、到店服务更高效、更省人力。
而京东的做法不同,它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平台,把电商、供应链、大模型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去推动整个生态发展,更讲求横向联动。
那么,大厂已经入局,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脱离“草莽”阶段,寻找到有用的可落地的场景变得更加重要,这也会带动机器人零部件供应链端的繁荣,同时让诸如灵巧手的核心零部件攻坚变得急迫。
灵巧手成人形机器人攻坚重地
在京东、美团这样的强场景大厂眼中,配送与分拣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核心任务。
曾在京东负责末端无人配送、现为灵初智能创始人的王启斌向腾讯科技提到,仅靠移动能力,机器人无法完成任务闭环——机器人需要学会“把东西放上去或拿下来”,而这些都需要机器人拥有操作能力。
强调机器人操作能力,似乎也成为了行业企业的共识,在往期的世界机器人大会C展馆,充斥的多是各类工业机械臂,但WRC 2025的C馆呈现了琳琅满目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其中灵巧手展台十分热闹:
强脑科技BrainCo仿生灵巧手Revo 2,大小和成年女性手大小一般,整只手重量383g,握力50N,可以实现压力、摩擦力和受力方向等方面的感知。除了强脑科技,星动纪元、因时科技、灵心巧手、帕西尼等公司都带来了自家的灵巧手。
(WRC2025上的各类灵巧手)
然而,人形机器人拥有一双灵活可靠的手固然重要,但灵巧手想要变得“灵巧”要解决的是一个系统问题。
想象一下让机器人去拧瓶盖——它需要精准判断瓶口位置(感知),手指必须有足够的自由度去适配瓶盖形状(机械结构),还要控制握力既能固定瓶盖又不至于捏碎瓶身(力控算法),同时动作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响应速度)。
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瓶盖都可能拧不动、拧坏,甚至掉在地上。
主营灵巧手业务的企业因时科技工作人员说道,“精度,负载,反应速度,外观大小,自由度”都是难点。
主攻灵巧手的具身智能公司源升智能创始人杨思成对腾讯科技表示,“在具身智能领域,所有跟手相关的工作基本都是最有挑战的,不论是本体,感知还是算法,并且灵巧手的难点从来不是单点的性能,而是既要又要还要”。
而行业尚没有统一的路线方案可以完美解决灵巧手面临的系统性难题,一般来说,一个灵巧手系统包括驱动、传动和传感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更多不同的路线方案。
根据WRC 2025现场探访情况,灵巧手主要解决方案集中在电机齿轮直驱、电机连杆传动、电机腱绳传动等组合方式。马斯克的擎天柱Gen 2灵巧手采用的就是后者,腱绳传动的优势是可以减少结构体积,使得灵巧手更加小巧。
如果将每个模块分开来看,灵巧手的路线发展有几个核心趋势:
第一,在驱动模块上,灵巧手的主动自由度增加、欠驱动走向全驱动,欠驱动指的是一个驱动器可能控制多个关节或自由度,不是每个关节都能独立控制;主驱动则相反,每个关节或每个自由度都有一个独立的驱动器(电机/执行机构)直接控制;
第二,在传动方案上,国内偏好连杆/齿轮刚性传动,国外偏好腱绳柔性方案;
第三,在传感方案上,触觉传感方案的使用率较高。
但目前灵巧手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WRC 2025上的灵巧手,大多数都还停留在Demo状态,它们就像前几年的人形机器人一样,被摆放在桌面上仅供观赏,并没有现场展示其灵活性,工作人员最多展现五指关节的摆动。
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做固定、重复性操作的人形机器人,它们上半身的末端执行器使用的基本都是二指夹爪甚至铲盘。
所以,正如“机器人到底是否需要做得像人形”的讨论一样,在机械手板块,也有着常见分歧:机械手到底需不需要做得像人手?是追求类人灵活性,还是优先满足成本与可靠性的实用需求。
无论路线如何选择,灵巧手的突破仍是一场系统性攻坚战,而它的成熟与否,将直接决定人形机器人在更多真实场景中能否真正发挥价值。
03 结语
从WRC 2025的探展情况来看,人形机器人虽然正在迈向应用落地,但整体仍停留在单一技能的重复性操作层面,“泛化”依旧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在所有应用场景中,娱乐功能反而走在最前面。加速进化和高擎机电在会场上踢足球,宇树G1机器人打拳,还有一些仿生人形机器人表演戏剧、写毛笔字。这类娱乐型能力的迭代速度,比叠衣服、端茶倒水等生活化场景来得更快。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WRC 2025上谈到,用AI技术驱动机器人进行运动或表演,其实更容易落地。“这有点像早期的个人电脑——刚问世时甚至没有图形界面或文字处理功能,但它为开发者提供了平台,几年后随着软件生态的发展,普通用户才真正用得起来。”
在他看来,当人形机器人技术还处于初期阶段,企业会优先布局表演、格斗等更容易落地的业务。“就像手机一样,虽然它能处理工作事务,但大多数人的使用时间其实花在娱乐上。”
灵初智能创始人王启斌认为,当前机器人行业处于Gartner曲线的波峰期。而这一期间,正是企业讲故事、扩大规模的窗口期,所以,上市反而成了少数公司获取长期资金的现实选择,智元机器人已经完成上市,宇树科技也在寻求上市机会。
不过,曾在Figure负责过机器人大脑、现源络科技创始人连文昭对腾讯科技表示,人形机器人的热度中也夹杂着泡沫:“你会发现今天可能有几百家企业在这个场馆里,热度很高。从去年到今年也出现了很多高估值的融资事件,整体感觉这个市场估值的奇异点比技术发展的奇异点来得早了很多,希望大家能够调整一下预期,让它更合理一些。”
本文来源:腾讯科技,原文标题:《从秀Demo走向秀肌肉,这届人形机器人忙着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