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收购BP,有意义吗?

瑞银预测,合并后企业将成为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商,每日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将达到近500万桶油当量,较壳牌目前约270万桶的日产量增长85%。但美银认为,鉴于壳牌收购BG导致每股现金流稀释的历史,在当前油价下行的背景下, 壳牌回购自家股票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欧洲石油巨头剑指埃克森美孚与雪佛龙,石油巨兽就此诞生?

长期以来,关于BP和壳牌合并的猜测从未停止,甚至被认为“迟早会发生”,近日,彭博社再次报道称,壳牌正在研究收购竞争对手英国石油(BP)的可能性。而如果这一潜在的超级并购成功实现,将创造一个足以挑战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的欧洲石油巨头。

根据瑞银集团的分析,合并后的公司每日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将达到近500万桶油当量,较壳牌目前约270万桶的日产量增长85%。这将使合并后的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油气生产商,超过埃克森美孚第一季度的460万桶和雪佛龙的340万桶日产量。

天然气领域继续称霸,商品交易业务有望扩张

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分析表示,壳牌已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销售商,收购英国石油将推动其业务“迈向新的高度”,合并后公司的液化天然气年销量将跃升至9000万吨以上,占目前全球市场的20%以上。

分析还指出,收购BP的丹佛基地美国页岩油业务(BPX),将弥补壳牌2021年在页岩油繁荣前夕出售其二叠纪盆地业务给康菲石油的战略失误。

据悉,BP和壳牌已是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商,其炼油厂和管道等众多实物资产为它们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洞察。

虽然这些业务部门相对不透明,但两公司已透露一些价值线索。过去五年,BP的交易员平均为公司的资本回报率贡献了约4%的提升。壳牌交易员在过去十年的贡献类似,为2%至4%。

二者合并后,商品交易业务料将得到进一步扩张。但RBC指出,尚不清楚合并是否能够提高这些回报率:

“鉴于壳牌已有自己的交易机构,它是否愿意为BP的交易组织支付溢价?”

收购交易可能面临多重阻碍

交易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BP的资产负债表。

据瑞银称,截至第一季度末,BP的杠杆率(包括租赁和混合债券)为48%,使其成为石油巨头中负债最重的公司。此外,BP还背负着源自2010年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的年度赔偿金支付责任,这部分债务将持续到2033年。

这意味着壳牌需要为修复BP过度负债的资产负债表支付溢价。RBC表示:

“我们认为,BP的债务、混合债券、租赁承诺和Macondo负债的组合对壳牌来说将是一颗毒药,而壳牌一直是一家在资产负债表方面较为保守的公司。”

另一个挑战来自监管层面。

据瑞银分析,合并将使壳牌的燃料零售网点扩大约48%,增加超过21000个站点,使总数超过65000个。瑞银称,在某些市场,两家公司的合并市场份额可能高到足以引发竞争担忧,这可能迫使资产出售。

如果壳牌选择通过出售BP的全部营销和零售部门来规避此类担忧,RBC估计这部分资产价值可能达到300亿至400亿美元。

根据RBC的说法,壳牌可能会发现BP还有许多其他部分不值得保留,潜在面临出售的资产数量之多本身可也能成为交易的障碍。

“我们认为,非核心投资组合部分太过庞大,难以克服,因为这可能会促使壳牌进行另一轮大规模资产出售。”

“对于一家在并购项目中有放弃价值的历史记录的公司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形象。”

美银:回购自家股票比收购BP“更明智”

美银分析师Christopher Kuplent及其团队在其近日发布的报告中回顾了壳牌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BG)的历史,发现尽管BG的LNG和巴西盐下石油组合为壳牌带来了重要的现金流增长,但壳牌股票数量的相应增加了约20%,花了三年时间才转化为每股现金流的增长。

基于此类历史和当前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现状及前景,报告认为,对于壳牌这家现金流充裕、且认为自身股票被低估的公司来说,大规模回购自家股票似乎是更明智的选择,而非收购BP。

壳牌的财务总监Sinead Gorman曾表示:

“随着油价下跌,(股票)实际上变得更便宜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好的资本配置方式。” 

目前,壳牌已经连续14个季度以30亿美元或以上的规模回购股票,总额达到420亿美元,占其当前市值的五分之一以上。尽管公司股价在过去12个月里下跌了15%,但这并没有动摇其股票回购的决心。

在最近的财报会议上,壳牌首席执行官Wael Sawan也表示:

“在我看来,现在的价值投资就是回购更多的壳牌股票。”

美银指出,壳牌如果要在收购BP的同时避免股东的每股现金流稀释,就需要实现超过30亿美元的年度协同效应。

并且,考虑到BP目前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削减30-4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重组费用以及任何协同效应的逐步实施将对合并后的现金流构成压力,在2028年之前实现现金流增长变得更为困难。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