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有了“大动作”

王栋驰
“抄底房股”

关键时刻,大佬杨东的投资组合再度发出“重要信号”。

来自行业间的信息显示,由杨东率领的宁泉资产在四月份里做了“大幅调仓”。

不仅减持了其一贯看好的转债,同时还大幅重仓了房地产股,以至于导致该行业升级为杨东旗下“第一重仓行业”。

这是对地产价格有信心?还是对相关政策有期待?

面对备受挑战且积极转型的中国经济,杨东选择了房地产产业链,而他的“弟子”董承非选择了AI半导体。

谁是未卜先知?谁又是为时过早?

组合大调仓

资事堂注意到:杨东在4月初国际局势出现重大变化之后,对投资组合进行了两个方向的调整。

其一,增持电力股、地产物管股、光伏股、化工龙头股等,其中相当部分持股为港股。

其二,大幅度地减持了转债资产。

但这些动作还是最大胆的。

杨东调仓最大的“动作”出现于对房地产股的大幅增持上。相关报告显示,杨东旗下产品已经将房地产股增配为产品的第一大重仓行业,配置比例超过10个百分点。

其次是基础化工、通信、电力设备。

为何增持地产

对于增持房地产股票,宁泉的产品专门进行了解释:

“我们在投资上侧重于内需增长来布局,这其中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企稳与活跃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关键环节。今年实现稳房市、稳股市应该是大概率的事情。”

杨东团队认为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即:

当今世界出现了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的严峻局面,中国以往依靠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国将做出巨大的努力来提振内部需求。

换言之,杨东将房地产置于提振内部需求的“头牌位置”。

而且继续肯定,房地产是内需“绕不过去”的关键环节。

这样的思考,显然是从一个较高的维度在评估经济、政策和市场的关系。

多数资金不待见房地产

有意思的是,惯于和大众思维拉开差距的杨东团队,这次又一次创造了“意外”。

资事堂注意到:虽然各大买方机构在近两个月都在不断看好内需的投资机会,他们多数押注的方向和杨东并不一样。有的机构将资金投向新兴消费品,有的机构则是将资金投向航空、酒店等概念的公司。

而截至最新的统计,百亿级私募机构对于房地产股票的配置比例整体“意愿不强”。

据华润信托的统计:截至2025年4月末,百亿级主观多头类私募对于房地产股票配置占总持仓比例不足1%,亦低于一年前的配置比例。

由于华润信托的统计样本涵盖了中国内地主流的股票私募,所以具有一定说明性,基本反映了头部私募的配置现状。

这种情形也出现于同期公募基金的持仓配置中。华泰证券的研报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对房地产公司的配置不足两个百分点,但是高于2024年同期比例。

其他机构“重兵”在新兴成长

相比之下,各大证券投资私募机构最“兴趣盎然”的行业依然以新兴成长股为主。

这可以从股票私募进入到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的数量变化,得以窥探。

据国信证券的卖方研报: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总计有18家电子类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出现股票私募的身影,出现次数相较于去年末有所增加。

转债变的“鸡肋”?

除了地产以外,杨东在近期还大手笔减持了转债。

后者是杨东和他的“老朋友”们历史上非常喜爱的品种。比如睿郡的杜昌勇、杨云都曾经是兴证全球基金的投资经理,也都长期钟爱转债。

杨东更是如此,转债一度在其宁泉的产品中配置比例达到20%。但此次调仓后,转债比例仅剩下0.38%。

对此,杨东的解释称:“因为随着转债价格的不断升高,性价比变得鸡肋。”

再次“定调”2025年收益目标

杨东在每一次与投资人的汇报中,对基金收益预期”压”得较低。

他近两年反复提及一个观点:如果投资人合理布局权益投资,获取比定期存款、国债、银行理财等更为可观的收益并非难事。

杨东在最新的运作报告中坚持了上述观点,“我们投资的信心来自我们清楚我们买的是怎么样的一些资产。虽然目前股市似乎又是凄风苦雨的时刻,但是我们对今年的正收益还是非常有信心。”

换言之,这位基金经理的操盘预期就是三个字:正收益。

杨东还将投资比喻成驾驶飞机:投资中,对终局的结果越有信心,对过程的颠簸就越能泰然处之。犹如乘坐飞机,一般的颠簸不会让我们恐慌,因为我们相信飞机的高度安全性和驾驶员的专业操控能力。当然如果你认为飞行员很不专业的话,那恐惧感就难以克制了。

此外,杨东还提醒持有人:清明节后剧烈的变化再一次体现了市场的变化无常,世界充满变化,人类的预测能力极为有限,因而投资中要养成不确定性的思维方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