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6月PPI环比零增长,服务价格意外下行、商品端温和上涨,显示当前“通胀管道”并未发热。但前期数据的上修与中间需求商品的回暖,仍可能预示未来潜在风险。关税通胀或许并未消失,而只是被短暂“推迟”。
周三,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PPI同比2.3%,显著低于预期的2.5%,这是2024年9月以来的最低同比涨幅,前值从2.6%上修至2.7%,环比0%,低于预期0.2%,前值从0.1%上修至0.3%。
与此同时,美国6月核心PPI同比涨幅为2.6%创2024年3月以来最低纪录,低于预期2.7%,前值从3%上修至3.2%,环比0%,低于预期0.2%,前值从0.1%上修至0.4%。
商品价格温和反弹,能源构成主要推动力
尽管总体PPI零增长,商品价格部分仍出现一定上行。
-
最终需求商品价格上涨0.3%,为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
剔除食品和能源的商品价格同样上涨0.3%,显示通胀上行是广泛的,但幅度温和。
-
能源价格环比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0.2%。但在同比口径上,能源价格仍处于“通缩”状态,为整体PPI增速提供了缓冲。
从具体品类看,汽油、电力、肉类、通讯设备等均有不同程度上涨,而鸡蛋价格暴跌21.8%,塑料和天然气液体等原材料也出现下行。
这些变化说明,尽管整体PPI为零增长,但商品输入成本正在积蓄压力,只是尚未完全传导至下游消费者。
服务端价格环比下滑,“通缩压力”明显
与商品价格上行不同,6月服务价格环比下降0.1%,前值为上涨0.4%。服务价格回落是此次PPI走弱的主要驱动。
-
旅宿服务价格大跌4.1%,是服务PPI下行的首要因素;
-
汽车零售、航空客运、存款服务、食品酒类批发也都有所下滑;
-
唯一亮点是投资组合管理费上涨2.2%,体现金融市场波动下的定价变化。
尽管6月CPI数据显示部分商品类别(如家具、电器等)正受到关税影响,但服务端的“通缩”效应更为强烈,成功抵消了商品端的涨价压力。
企业尚未全面转嫁关税压力,利润率变化温和
虽然关税已在部分商品层面初步显现,但整体来看,企业仍在谨慎处理成本传导。
-
数据显示,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利润率(margin)在6月几乎未变,与5月明显上升形成对比;
-
这反映出企业当前更多选择吸收关税成本,而不是急于提高商品售价。
换句话说,“关税通胀”在6月尚未通过PPI全面爆发,更多像是一场被按下“延迟键”的传导过程。
通胀路径充满不确定性,“滞后传导”成市场核心担忧
虽然6月PPI暂时未显现强通胀信号,但市场并未因此松懈。
从CPI到PPI的多个迹象表明,新一轮关税可能已开始在部分商品层面显现影响,只是服务业、企业利润策略、消费信心等多重因素让传导进程变得缓慢而不均衡。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未来数月将是观察“关税通胀”是否全面释放的关键窗口期。一旦企业信心增强,或消费弹性恢复,企业可能加快转嫁节奏,届时通胀数据可能再度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PPI中的部分数据会被纳入美联储更为关注的核心通胀指标——PCE物价指数中,尤其是航空票价与医疗服务。
6月PPI数据显示,这些项目变动“冷热不均”:
-
航空票价下滑明显,可能对PCE形成下拉;
-
投资组合管理费因股市上涨而提升;
-
医疗服务价格整体较为平稳。
这意味着,月底即将公布的PCE或许也将延续“通胀温和”的态势,为美联储短期内维持利率政策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