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收益113%,张韡:中国创新药出海是医药行业未来几年最重要主线,坚守两大方向

投资作业本Pro
中国创新药出海全球,不仅是趋势,更是现实。

汇添富基金经理张韡近期罕见分享了对创新药投资的看法。

投资作业本课代表整理了要点如下:

1、创新药板块正迎来政策扶持、产业升级与业绩兑现的“三重共振”,全球的创新周期正映射到中国市场,中国创新药出海全球,这不仅是趋势,更是现实。

2、出海不是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中国创新药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的蜕变,它将是医药行业未来几年最重要的主线。

3、随着医药监管进入常态化,国内医疗需求和医疗行为正稳步修复,2025年产品型企业有望迎来恢复性增长。

4、我们的投资组合将坚守两大方向:一是创新药领域,选择那些产品具备全球竞争力和成长空间的pharma与biotech;二是进口替代率低、壁垒高的优秀设备耗材龙头。

这些领域不仅受益于出海和内需的双重驱动,还因技术壁垒而拥有抗周期性——未来2-3年,医药行业或将持续展现出科技属性和韧性,这正是我们中长期布局的锚点。

港股创新药上半年强势领跑,汇添富张韡凭借其管理的香港优势精选领跑收益榜,以85.64%的收益斩获公募上半年业绩冠军,此前6月13日,香港优势精选年内收益率已达到103.67%,成为年内首只“翻倍基”。

7月17日,课代表再次查询香港优势精选的业绩,今年以来收益112.52%,近6月收益124.91%。

张韡在管基金业绩,图源:天天基金网

张韡作为95后基金经理,基金经理投资经验并不算长,自2021年3月初任基金经理至今约4年多。

从其履历来看,她拥有康奈尔大学生物医药硕士学位,并一直深耕医药领域,曾担任东方证券医药助理研究员,之后在汇添富基金历任医药研究员、高级医药研究员及医药行业研究组组长。

她目前管理基金规模达146.01亿元,投资方向聚焦于医药,尤其创新药领域。 

很多读者可能在今年以前对张韡并不熟悉,或许会好奇,为何从业时间不长,已是百亿基金经理。课代表查阅后可知,其基金规模突破百亿的关键时间点在于她今年接管了产品“汇添富创新医药混合”。

2025年4月10日,张韡被增聘为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与同公司的原基金经理郑磊共同管理。一个多月后的5月24日,汇添富基金发布公告,此产品解聘郑磊并改由张韡单独管理。彼时该基金规模为49.19亿元。基金经理变更后,张韡的管理总规模跃升至146.01亿元,取代郑磊(剩余管理规模68.01亿元)成为汇添富新晋百亿基金经理。

为何张韡能取代郑磊管理此产品?究其原因或在于二者业绩表现的显著差异。 媒体报道称,截至2025年5月23日(郑磊被解聘前夕),张韡的投资经理指数年内收益率达34.31%,而同期郑磊的收益率仅为16.61%。

课代表此前也已提及,张韡在管的一只产品年内收益已达100%,令人惊叹。

言归正传,对市场大热的创新药,张韡怎么看待?投资作业本课代表(微信ID:touzizuoyeben)分享如下:

创新药板块迎来“三重共振”

当下,创新药板块正迎来政策扶持、产业升级与业绩兑现的“三重共振”,沉寂已久的赛道重新焕发活力。

但在这个不确定的市场中,噪音无处不在:股价下跌时,总有人放大负面声音;上涨时,又有人过度鼓吹利好。

这种对边际信息的狂热追求,往往掩盖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企业的商业模式、长期成长性和全球竞争力。

中国创新药出海全球将是医药行业未来几年最重要主线

今天,我想抛开这些杂音,和大家分享我对创新药未来的深度思考,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片蓝海中锚定方向。

首先,我想和大家聊聊为什么创新药板块值得长期关注的核心逻辑:

全球的创新周期正映射到中国市场,中国创新药出海全球,这不仅是趋势,更是现实。过去几年,中国医药行业创新追上并反超海外的证据持续积累。

2024年,中国新药通过license out(授权出海)与海外大药企的交易占比已接近30%,2025年一季度更是进一步提升。这些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中国新药研发的高效率、高产出、高性价比赢得全球认可的明证。

想象一下,这些交易将在未来3-5年转化为全球销售额——全球5000亿美金以上的新药市场,正为中国企业敞开大门。这正是我持续看好产品有竞争力和成长空间的pharma(大型制药企业)和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的原因。

出海不是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中国创新药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的蜕变,它将是医药行业未来几年最重要的主线。

2025产品型企业有望迎来恢复性增长

与此同时,内需的持续回暖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坚实支撑。随着医药监管进入常态化,国内医疗需求和医疗行为正稳步修复,2025年产品型企业有望迎来恢复性增长。

政策层面,支付端、准入端和投融资端的改善也在加速落地,比如医保谈判对创新药的倾斜和资本市场的扶持政策,这些都为行业注入了确定性。

在风险偏好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业将开始兑现其长期成长空间。

深度研究比捕获边际信息更重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始终认为,投资的核心不在于追逐每日的噪音,而在于对公司和行业的深度认知。一位机构客户曾对我说:“在这个市场,用长久期打短久期是一个蓝海。”

这句话我感触颇多——当下,短期定价往往过于充分(市场对即时消息反应过度),而长期定价却不够充分(不少企业10年后的价值被低估)。

试想,即使有人把一家公司每天的经营细节告诉我们,就能做好投资吗?答案是否定的。

股价上涨时,一个利好可能是卖点,也可能是买点,判断的关键不在于消息的速度,而在于对行业根基的理解有多深。

例如,中国创新药的出海机遇,不是靠一季度的交易数据就能定义的,而是基于我们对全球研发周期、中国成本优势和临床效率的系统研究。

这种深度研究,比捕获边际信息更重要,它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聚焦那些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

坚守两大方向

因此,我们的投资组合将坚守两大方向:一是创新药领域,选择那些产品具备全球竞争力和成长空间的pharma与biotech;二是进口替代率低、壁垒高的优秀设备耗材龙头。

这些领域不仅受益于出海和内需的双重驱动,还因技术壁垒而拥有抗周期性——未来2-3年,医药行业或将持续展现出科技属性和韧性,这正是我们中长期布局的锚点。

投资创新药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它需要耐心、远见和对抗噪音的勇气,期待与各位共同见证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崛起。

来源:投资作业本Pro 作者王丽

更多大佬观点请关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