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玛仕度肽“闪电”商业化,中国减重药市场潜力被低估了?

医药魔方
信达生物减重新药玛仕度肽上市仅6天闪电开出首张处方,其以“院内快速覆盖+院外电商预售”破局,与众安保险推出“不瘦必赔”支付创新。凭借更优副作用控制、本土供应链及渠道效率,直击美国市场成本支付障碍痛点,展现中国减重药市场远超预期的独特潜力。

2025年7月3日,上市仅一周的玛仕度肽(商品名:信尔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出全国首张处方,国内数以亿计的超重和肥胖人群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治疗选择。

与依靠降糖切入市场的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不同,玛仕度肽以减重作为首发适应症,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上热度空前。这激起了业界对中国减重类药物商业化前景的无限遐想,众多机构预测其峰值销售额有望突破50亿元。

回顾全球“减重革命”商业化成绩,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作为先发玩家,已在海外市场形成双雄争霸的垄断格局,但同时在患者触达时也暴露出不少现实挑战:价格高昂、保险支付受限和供应不稳定等因素持续影响着患者依从性。

反观中国市场,国产减重药物玛仕度肽,一边借渠道优势闪电覆盖公立医院,另一边在院外零售市场提前开启预购打响名声,直奔消费市场红利。玛仕度肽的入局只是开始,更多国产减重药蓄势待发。

中国市场或许也将面临与美国类似的挑战,但由于药物供应、渠道生态,还是市场支付端都有其独特性,情况或将有所不同。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说中国减重市场仍具有独特的、远超预期的商业想象空间。

美国减重药市场,三大现实挑战

美国减重药起步早于中国,其减重药物市场现状如何?

在一系列产品供应难题之后,当前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面对的压力不止源于未来将加入市场瓜分的潜在竞争者,还有眼前的阻碍——患者端停药情况明显。

JAMA Network Open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患者中,53.6%的患者一年内选择停药,72.2%的患者在两年内停药。其中非II型糖尿病患者停药率更高,分别为64.8%和84.4%。

副作用是患者提及的首要原因之一。在使用GLP-1的人群中,常见的副作用有呕吐、腹泻和恶心,同时也可能面临脱发、肌肉萎缩和情绪变化。

以呕吐为例,从已上市的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再到安进正在开发中的MariTide,在临床研究中都出现了不同且较高比例的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这也是所有GLP-1R单靶和多靶药物都会出现的常见副作用。

与此同时,GLP-1使用者在服用药物期间出现肌肉流失,停药之后患者体重会在短期内快速反弹,脂肪比例增加,使患者比用药前更不健康。这也是下一代减重药试图攻克的核心问题。

价格壁垒与支付困境是第三大难题。礼来和诺和诺德注射笔的价格均在每月1000美元左右,成本太高,保险公司一直不愿意提供广泛的保险覆盖范围。

美国的Medicare(联邦医疗保险)和Medicaid(医疗补助计划)至今仍未将GLP-1用于肥胖症纳入覆盖范围。商业保险的覆盖情况则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许多保险计划将减重药列为“生活方式”药物而拒绝支付,或者设置极高的支付门槛,进一步限制了普及。

药品福利管理者在制定保险计划时,也会对价格因素进行权衡。尽管礼来的产品减肥效果更优,但美国最大的药品福利管理(PBM)公司CVS Caremark依然选择从礼来的Zepbound转向诺和诺德的Wegovy,只因成本更低。

保险的摇摆使得患者自付比例居高不下。高昂的自费负担,成为压垮患者长期用药意愿的最重要因素。

医院+电商+商保,把减重市场蛋糕做大

在中国市场,作为“挑战者”的玛仕度肽,想要超越“守擂者们”并不容易。不过,透过其全线布局策略,可以看到,中国减重药市场的潜力指征越来越清晰了。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诺和盈®)从获批到公立医院开出首张处方,中间间隔近5个月,礼来替尔泊肽(穆峰达®)则耗费了更长时间。而玛仕度肽于今年6月27日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7月3日就开出了全国首张处方,仅用6天。

这一局,信达生物吃到了减重药物前期市场教育的红利,并完美利用了本土药企在院内网络和专家影响力上长期布局的渠道优势。

据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患者开出首张处方的正是玛仕度肽临床研究牵头人纪立农教授。新药的快速落地也得益于信达生物将生产准备前置化,并提前与医院对接,确保药品获批后立即供应。

同时,由于公立医院渠道肥胖症专科门诊数量有限,信达很早就开始布局院外与线上渠道。在玛仕度肽获批前,多家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已提前开通预售服务,采用预付款形式锁定潜在消费者,后阿里健康也开放预约入口,首批服务就已覆盖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四川、北京等十余省市。

从价格来看,玛仕度肽在电商平台售价630元/盒,每盒两针,患者每月费用约为1260元。诺和诺德的诺和盈每月花费约1040元,礼来的穆峰达月费用则在1600~2400元区间。玛仕度肽价格处于中位,信达的策略是,和前者比疗效,和后者拼性价比。

根据此前玛仕度肽GLORY-1 III期临床结果,玛仕度肽疗效较司美格鲁肽更优,因副作用停药率(6mg组0.5%)显著低于司美格鲁肽(约4%)和替尔泊肽(约3%)。当然,实际患者使用效果还需扩大使用群体后进一步验证。

不过,在曾限制减重双雄放量的关键障碍——供应端口,国内药企具备天然在地优势。玛仕度肽背后,有全程参与API生产,完成工艺优化与GMP符合性检查的凯莱英,也有圣诺生物和昊帆生物这类在多肽API、缩合试剂等关键环节提供支持的本土厂商,就近为其后续商业化生产提供保障。

此外,虽然减肥适应症的GLP-1药物尚未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但互联网平台先向商保出手了。

就在玛仕度肽开售的同时,7月4日,众安保险与阿里健康官宣签署合作协议,为首批4万减重用户提供总计2.16亿元保额的保障,双方共同推出“不瘦必赔”服务,针对购买相关产品的用户提供最高5000元的保障。

而阿里健康也将携手礼来、信达、银诺等国内外制药企业推出科学减重方案,为使用者提供 “一对一专属医生解答疑问、药师服务” 等相关服务。药企、院内院外渠道、商保通力合作,正共同把中国减重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

国产GLP-1“集结号”,中国减重市场变局

目前国内获批用于减重的GLP-1类产品主要包括司美格鲁肽这种GLP-1R单靶点激动剂,以及替尔泊肽(GLP-1R/GIPR)、玛仕度肽(GCGR/GLP-1R)这种双靶点激动剂。在单靶点GLP-1药物开发上,司美格鲁肽几乎已经做到极致,后续的药物开发和市场竞争策略将集中在不良反应改善、长效化与口服化等用药依从性方面。

恒瑞医药研发的GLP-1R/GIPR双激动剂HRS9531,针对肥胖/超重的Ⅲ期临床试验(HRS9531-301)已公布积极顶线结果,所有剂量组(2mg、4mg、6mg)均显著优于安慰剂,计划近期向NMPA递交新药上市申请(NDA)。而甘李药业和先为达等公司的产品也已实现良好的减重效果,或即将上市参与竞逐。

可以预见,2026年中国减重市场格局将出现转折。一边是即将有产品上市的新玩家,另一边是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核心化合物专利将到期,九源基因、丽珠医药、中美华东、联邦制药已申请上市的仿制药或将接替登场。

信达玛仕度肽上市是中国GLP-1减重药市场进一步爆发的起点。渠道创新、本土产能与支付环境差异,使得未来中国减重市场竞争焦点不再单一围绕疗效,更在于供应链控制、渠道效率、支付场景、品牌效应与消费者生态构建等等,这些因素将共同决定中国减重药物的商业化高度。

本文来源于:医药魔方,作者:医药魔方,原文标题:《信达玛仕度肽“闪电”商业化,中国减重药市场潜力被低估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