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防空转”,债市利空来了?

article.author.display_name 陈瀚学
短端宽松、长端与经济增长目标相匹配的陡峭化利率曲线应是最理想的形态。

央行再提“防空转”,这次特指企业

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再提“资金空转”现象。

不同于此前更多提到的“金融体系内部资金空转”,这一次邹司长提出的资金空转更多来自非金融企业端:

一方面,一些大型企业借助自己优势地位,用低成本贷款融资买理财或转贷给别的企业,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为了主要业务,形成空转和资金沉淀,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一些银行在内部考核上还有“规模情节”,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有效融资需求,可能就促成了这种资金空转的形成。

这种资金空转,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央行此时的表态,又暗示着怎样的货币政策倾向?

资金空转,是制约经济动能回升的阻碍

所谓“资金空转”,指的是资金从金融体系向实体派生的过程中,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资金淤积在金融体系中,未能有效进入实体,形成对经济复苏、需求回升的负面效果。

资金空转大致可分成三类:金融同业空转、企业空转与居民空转

金融同业空转,顾名思义就是资金在银行与非银(同业)体系内流动,但并未流向实体。

图:金融同业资金空转示意图

主要的表现形式有银行“滚隔夜”、同业套利盛行等,一般可通过M2-社融的增速差、银行间债市杠杆率、隔夜逆回购成交量占比等指标来观察。

今年以来,上述指标整体均处于近几年的最高水平,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来自于贷款标的减少、机构流动性宽裕所带来的资产荒。

图:债市杠杆率(左)、M2社融增速差(右上)、隔夜逆回购成交量占比(右下)

企业空转,则是近期央行重点提出的打击目标。

这里的企业空转,并不是资金淤积在企业内部(如果是淤积在企业内部就不是“资金空转”,而是“资金不转”了),而是借助于企业之手,使资金流回金融体系,而非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是这样进行的:

由于风险偏好、监管导向、规模效应等多重因素等影响,在当前的低利率背景下,一些大行能够给大型企业提供低至2-4%左右的贷款利率。

而在经济结构转型期间,这些传统大型企业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或有所下降,主业不赚钱,同时还能融到资金,自然萌生了其他的“盈利”方式,那就是套利。

国内很多中小银行因为规模扩张和同业竞争的必要,迫不得已地选择以高利率来吸引负债,提供更多的高息存款。

这些大型企业瞅准了这个机会,将大行贷来的低成本资金转手投向小行,去买中小行的高息理财产品或高息存款,这些理财产品的利率往往能够高达3-5%。

以2-4%的成本融资,收获3-5%的收益,这种“无风险套利”的空间有100个BP之多。

  • 收藏
分享到:
写评论

icon-emoji表情
图片
1 条评论
LarryG
中国上海 举报

货币政策有效性管理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