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全球更要投资自己
我的订阅

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启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

article.author.display_name 刘志毅
字数 3,239
阅读需 9分钟

课程导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启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

加入刘志毅「AI时代的科技新范式

本期内容

大家好,欢迎来到见闻大师课《AI时代的科技新范式》,我是刘志毅。

这次课程我分享的课题是AI时代的科技创新范式,想更多结合我的一些研究方向和成果来讲。市面上大家在讨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时候,好像认为是很短时间内横空出世的成果,其实并不是这样。

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大概是2011年入行的,2011-2017年都在百度工作,那时候百度发展很快,邀请到原谷歌的首席科学家Andrew Ng,吴恩达到百度做首席科学家。大家可能有印象在2015年的时候,谷歌3位很著名的华人学者,一个是李飞飞,现在到斯坦福做首席了,第二个就是吴恩达,当时在谷歌工作,还有一个是华人企业家黄仁勋,做NVIDIA芯片、GPU芯片。他们当时最大的事件是做出了什么呢?做出了大家了解的,在ImageNet上,用机器学习的方式,以超过人眼的识别能力更好识别图片。

在那一波浪潮中商汤科技起来了,以商汤科技为代表的中国AI企业,包括相应的AI创新浪潮起来了。那两年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AlphaGo,下围棋的事情起来了。但是这些时间节点,恰好位于1980年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做出了相应的算法研究,反向传播了神经网络算法,带来第三次人工智能创新。这是第一个想讲的,人工智能创新的历史不是割裂的,而是有连续性的

第二点是我自己做的研究,大家看到以交叉学科居多。一个可能涉及到具体技术,比如说AI与区块链智能,包括我正在做的一本大模型的书,都是偏技术的。《测算与判断》这本书是斯坦福语言与哲学的主任创始人所著,我负责翻译到中文,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技术导致创新模式的变化

光了解技术本身的发展是不够的,去年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叫《黑镜与秩序》,它的副标题叫“AI伦理与治理”。谷歌或者国内的比如商汤等公司,大家都来做科技伦理的制定。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就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或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相应政策监管领域的发展。比如上周开始出现的AIGC监管意见,以及几年前人工智能技术出线以后所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人工智能快速融入社会经济系统,导致需要去关注它的伦理和治理问题。

交叉学科很重要。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提出来,为什么这一轮人工智能是通用人工智能?有了这个以后,现在的创新模式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三点我想讲的是产业经验和学术经验结合。最早我在百度出道,工作几年后去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做相应的研究工作,然后再回到企业,产学结合几乎就是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创新方式。最近大模型中其实有两股力量,国内第一个当然是企业做创新,不同的企业说做了ABCD各种大模型;第二种是学术机构,比如清华的朱文武老师团队,复旦的邱锡鹏老师团队,做MOSS,包括多模态扩散模型,学术机构在国内的生态中更多承担了像国外开源社区那样的工作,把相应技术研发出来做开源,让更多的人可以去使用。

这时候就要求我们有学者学术研究的经验,然后去看产业和学术之间的一些关系,这也是我们接下来的一个重点。打个比方,比如商汤做的好,一部分因为创始人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汤老师,带领学生、科学家等从学术机构出来的专家做创新。那么这一轮创新,我们称之为基础研发的创新,跟学术和产业的结合有很大关系。

基于这一点,今天我也不作为一个特别的领先专家,来告诉大家ChatGPT或相关技术怎样,而是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这个技术已经来了,我们来分析它在人工智能创新过程当中的逻辑和节点。这是第一点我想说的事情,了解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创新浪潮,并且了解从过去到现在技术是怎样发展的。

第二个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从产业、技术层面做一些跨学科的探讨。因为很多研究都仅限于技术本身,而不是从各个领域都去探讨。我们会看一下,它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做投资很重要一点就是认知能力要超过其他人。投资本身是在比认知能力,所以我们看这个框架,生成式AI其实是讨论几个认知能力的问题。

第三个我想讲的跟具体企业相关。现在我在实验室工作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比较客观的去评价各个企业的技术情况,如果身在其中,做出的判断可能会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主观倾向,到学术机构则能比较好的说明技术情况,有一个基本判断。

毫无疑问的,从去年11月底OpenAI宣布了ChatGPT的相关技术以后,我们已经在技术上、方向上、创新上落后了一代。那落后一代的意思是至少2-3年,甚至3-5年的时间。基于这个判断,后面我们会再看每家企业做的怎么样。我不是一个愿意虚与委蛇跟大家讲一些做得很好的内容,或者说大家在技术上做的多创新,可能带有一种批判的眼光跟大家分享实际情况怎样。

作为学者来说,我有一个结论,国内的技术、科研能力,尤其在NLP、大模型上落后很久,包括创新的环境跟国外确实不太一样。我们确实有很多需要去追赶,或者是需要做得更好的地方。我想拿掉遮羞布,跟大家分享一些实际情况。

综合三个内容来说,第一是从技术发展讲大语言模型的情况,会放在人工智能变迁史上。第二是讲生成式AI的相关技术和创新点到底在什么地方,我最近也跟很多投资机构、产业企业聊了一下,他们有很多应用的方向,也会讲到国外现在的情况。第三是讲讲国内的一些企业创新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刚才我进台之前还在跟出版社交流,他们理解到了在法学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会应用在司法、数据安全、风险控制等各个领域,他们也希望出版相关的专著来说明情况。

人工智能技术或者说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不是机器代替人的时代,这是人和机器高度协同的时代,这也要求我们要有能力与机器协同。我们要能了解它的原理,理解它的应用,把它放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就往前走,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很有可能会成为被替代的那一方。这不是制造焦虑,而是现实。我只举一个例子,在GPT-4开放之后,我在家里搭了GPT-4,天天在用。我发觉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有好的promote,提示词工程,可以让它代替我完成绝大多数搜寻、查找、整理思路等工作。

举一个例子,比如我要写一篇交叉学科的论文,最近写大模型的书。全球来看,做大模型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去衡量大模型的能力。比如你问我BAT哪家强,商汤或者国外哪家强,模型怎么样衡量,有一个研究是关于神经网络的叫神经标度律,我说请以神经标度律为参考系数,告诉我全球的大模型研究技术的特色分别是什么,达到了什么水平,至少给出3个逻辑和理由,给出的每个逻辑理由下要引用Nature或者IEEE的三篇顶刊论文。这对个体的要求很高,如果要去查找,按照原来的经验,其实还要做好几天工作,因为我们要搜寻所有的paper,但它只用1分20秒就告诉我们相关情况,我再根据这个东西写研究成果。我想问大家,如果生活中没办法用到这么好的技术能力,或者没办法跟它深度协同,当然我不只指GPT,如果我们不会使用,那您跟旁边会用的同事或相关的产业专家相比,已经有差距了,他们带着AI在竞争,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最后再补充一下,刚才我提到了2015年AlphaGo出来以后把柯洁打哭了。我在b站关注了柯洁的账号,他经常去直播。在AlphaGo时代后,柯洁的优势变低了,因为在那之前他是八冠王,之后申真谞等人超过他了,通过跟AlphaGo天天打,能够将能力快速提高,甚至超越了柯洁。有人问柯洁是什么想法,柯洁说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他认为机器人工智能出来,他有两点思考。第一是不可能有人基于逻辑推理下围棋这件事情上战胜AI,这也是所有棋届都承认的问题,也就是说围棋真正从带有神秘主义的博弈游戏变成了一个游戏。第二点,跟AI深度合作大幅度提高棋艺这件事成了围棋界的共识。所以我们现在看围棋的博弈,旁边有一个对弈指数,AI不断帮我们判断下这步棋到底是好棋还是坏棋,越贴近AI算出的数据,就越有可能取胜。

接下来也是这样的,其实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比如A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会发生一件事,就是我们可能没办法做每一个正确的决定,但AI会帮我们做策略,给出可能的正确决定1、2、3条,至少我们要知道这些判断的存在,然后由人进行判断。其中很核心的点是有人问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当时我说了这一点,人可以被取代很多事情,比如具体的工作等,但有一点不能被取代,通用人工智能时代负责任这件事情没有办法取代。例如我们做自动驾驶汽车,假设它可以做到100%的自动驾驶,但如果出了事故,人要帮它背锅。

但再往上一层说,其实人的一个作用是帮助AI做判断,以人的价值观做判断,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待会我在说一些产业应用的时候,讲的很多层面都是功能性替代,替代了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功能和效率,实质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提供的价值判断和逻辑能力到底起什么作用。

我们开启的是一个人和人工智能深度协同的AI大时代。以上本期课程的主要内容,关于课程内容有什么问题或建议欢迎留言。我是刘志毅,我们下期再见。

- E N D -

 加入刘志毅「AI时代的科技新范式」

— — 《AI时代的科技新范式》目录— —

风险提示:大师课为甄选第三方合规机构人士,讲授投研理论课程之平台,所授内容不构成对任何具体产品的买卖或投资建议。平台课程所表述的意见仅供学习与参考,不代表华尔街见闻意见或观点,也不解决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平台不对任何与您依赖课程观点或信息而遭受的损失承担责任。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写评论

icon-emoji表情
图片
1 条评论
刘公子倚楼听风雨
中国山东省 举报

"照骗"😂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