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全球更要投资自己
我的订阅

银行,真的不缺存款?

article.author.display_name 陈瀚学

在上周五的文章《超长债熄火,谁将接力?》中,我们提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如今各期限国债的走势已经出现了“分层”:长期、超长期国债利率似乎“下”不动了,而短债、中短债利率还在进一步下行,收益率曲线的形态变得更加陡峭化。

图:各期限国债利率如今已出现“分层”现象

除了短期限国债以外,像同业存单这样的“类利率”短债,近期利率其实下得更多。从今年3月15日至4月15日,1年期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下行了近20个BP,比同期1年期国债利率的下行幅度还要多8个BP。

众所周知,银行负债端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吸收存款。那么,同业存单又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一轮短债的牛市中能“卷”出更大的涨幅?

同业存单——银行主动补充的负债

一家商业银行要正常运作,维持稳定的负债端资金是一切的基础。

从300多家银行的2022年年报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存款(~75%)、同业负债(~22%)和央行再贷款等(~3%)。

其中,吸收公众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端的绝对大头。但存款属于银行的被动负债,其规模明显会受到市场的波动以及存款人储蓄意愿的影响。

第二类负债可以统称为同业负债,主要包括存放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发行同业存单、银行债、次级债等等。这部分负债的优势在于,整体资金的规模是银行自身可控的,可以在特定时机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本金不足的困难。

最后一种负债是商业银行面向央行的负债,包括央行对银行的再贷款、中长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资金投放,以及央行降准向商业银行释放的资金。这一部分资金与央行整体的货币政策节奏更为统一,而与银行自身的资金需求可能节奏并不同步。

比较三者的融资成本,可以发现存款的成本是远低于后两者的。这表明,如果存款够用且来源稳定,银行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寻找其他负债来源了。

图:商业银行各类负债成本的粗略比较

写评论

icon-emoji表情
图片
1 条评论
LarryG
中国上海 举报

很多数据很有意思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