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特写|150年大类资产回报大PK 房地产才是资产之王?

150年数据证明,买房真的有理!但在众多资产中脱颖而出的王者,为何不能被普通民众所“利用”,反而成为普通民众的“割草机”?

最近美联储、德国央行和美国加州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联合发布了一份对比过去150年大类资产回报的论文。

论文对比了国债、股票和房地产过去近150年,在16个主要发达国家(因这些国家的数据可得性相对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对比结果有很多让人意外的地方。

避险资产根本就不“安全”

研究发现所谓的避险资产国债,相比于股票和房产而言,其实并不“安全”。

首先,两次大战时期国债的真实收益率远远低于0,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通胀也让国债的真实收益率跌至0以下。

图: 国债真实收益率历史趋势

论文作者指出:近些年国债真实收益率下降的趋势,让人不安地联想到两次大战之前类似的情景。

另外,债券真实收益率(名义收益率减去通胀率)的波动幅度在中长期来看非常大,其波动幅度甚至超过风险资产的真实收益率。

还有,即便在和平时期,风险溢价(风险资产收益率-国债收益率)多数情况下(除了上世纪战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段时间)都保持在4-5%的水平,但在风险溢价出现暴涨时,基本上都是由于国债收益率暴跌,而不是风险资产收益率暴涨造成的。

也就是说,在历史上风险资产收益率比所谓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要平稳得多,不管在战时还是和平年代,风险资产的收益率长期都保持在7-8%的水平上。

总之,从历史上来看,所谓的避险资产实际上并不“安全”,安全资产的高收益和高期限溢价仅存在于个别短暂的时期。

也就是说,以国债为代表的安全资产,从过去150年的历史来看,其长期收益率和稳定性都完败于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产。

既然国债完败,那股票和房地产之间谁才是大类资产之王?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付费栏目《见闻主编精选》,每日五到十篇,覆盖投资精英必读核心资讯。请付费阅读。付费后本文继续阅读:

两次大战前后,股票和房地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两大类资产在“争霸”过程中,如何证明了:风险大收益不一定高?

为何即便找到了资产之王,它也并非真正的王,普通民众仍难以从中获益,全球不平等仍会变得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