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遗症:银行畏惧跨境贷款 跨境资本流动萎缩七成

十年间,全球银行的跨境贷款减少了17%,而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萎缩了将近七成。高风险的跨境贷款活动减少,使得金融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但贸易增长、共同繁荣也因此而放慢了脚步。

十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给全球银行业带去了重大损失。时至今日,这种负面影响仍然在制约着银行业,令跨境贷款成为一种罕见的规模持续萎缩的债务。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截至今年二季度,跨境银行借贷的总规模,从2008年一季度的35.453万亿美元,降低到了29.456万亿美元,降幅高达17%。而银行间的借贷行为尤其谨慎。

银行在海外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是重要原因之一。银行缺乏对海外经济的认识,因此跨境借贷成为最脆弱的信贷工具之一,而一旦面临风险,银行往往迅速撤离,当地剩余的借款人愈发地少。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提到,虽然跨境银行贷款活动减少,但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国股权投资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份额有所增加,也不失为一种风险更低的共同繁荣模式。截至2017年,FDI在跨境资本流动中的份额从2007年的26%急剧上升至54%。

从银行业的角度出发,此举无疑大大减少了坏账风险,进而降低了全球金融风险。但是也有经济学家认为,正因为后危机时代银行对海外信贷过于谨慎,全球贸易的增长才会如此缓慢。尽管FDI和跨境股权投资在上升,但2007年以来,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萎缩了将近7成,从12.7万亿美元锐减至5.9万亿美元。

跨境贷款带来资金流动,帮助一部分国家更容易获得外汇,发展进出口贸易,并促进公司间的跨境兼并与收购。两个经济体间银行的联系,为进出口和更多贸易行为架起桥梁。某种程度上来说,跨境贷款减少,也是“去全球化”的保护主义表现之一。以英国2012年8月推出的“融资换贷款”计划为例,英国政府以政策帮助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扩大了银行的对内贷款业务,海外贷款的规模自然随之减少。

从今天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金融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跨境贷款要回到金融危机前的高位,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跨境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仍然是高风险的信贷行为。不过,全球各国的贸易纷争,绝对不仅限于关税政策和进口配额。

欧美的银行在不断撤离跨境贷款,但是相反地,亚洲银行在跨境贷款、促进合作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国家自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扩大跨境贷款规模。金融系统或许因为跨境贷款没落而更加健康,但长远来看,为了共同的经济发展,一部分国家扩大跨境贷款的脚步不会就此停下。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编辑陶旖洁。开通华尔街见闻VIP会员,即刻获取金融市场体系化服务。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