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对话 | 行为经济学大师丹•艾瑞里:楼市调控核心是房价上涨预期逆转 股市去监管化非常危险

丹•艾瑞里认为,楼市并不是一个完全由供需决定的市场,传统经济学所需要的先决条件在楼市中无一存在;正是由于大量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市场预期以实现对房价的控制。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行为经济学不会像现在这样受欢迎。

传统经济学总是假定,市场是理性的,人类的一切决定都是理性的。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则颠覆了这种假设:人们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中无关的情绪、短视以及其他形式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市场的大涨大跌便来自于此。

2008年金融危机让传统经济学家猝不及防。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当时表示,他感到“震惊”,市场没有如同预期那样运行,或者说没有像预期那样自动进行自我纠正。

由此,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由于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单纯依赖传统经济学作为指导原则建立市场和制度,实际上可能很危险。行为经济学由此逐渐兴起,作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新,纳入到政策制定和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中。

1月20日周日,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瑞里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发表题为《行为科技:创新•突破•下一站》的演讲。演讲之前,丹·艾瑞里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与华尔街见闻就中国楼市和全球股市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

楼市调控核心是房价上涨预期逆转

在丹·艾瑞里看来,楼市中存在大量的非理性行为,比如锚定心理、相对论、做决定的随机性等。因此楼市并不是一个完全由供需决定的市场。

这也正是传统经济学中供需关系的谬误所在。传统经济学所需要的先决条件在楼市中可以说无一存在,包括去摩擦的环境、完全自由进出的市场、足够的比价能力等。

(华尔街见闻注:关于摩擦指的是什么,丹·艾瑞里在之后的演讲中进行了解释。标准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差异在于,标准经济学考虑的是所谓显性的偏好,大家想要什么就等于他们的行为;但是在行为经济学当中并不是这样,当中有一个摩擦层介于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之间。他们做的这个东西既和他们的愿望有关,也是和这个摩擦层是有关。

就中国楼市来看,一方面,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城市化导致的供不应求关系持续推升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另一方面,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限购、限价等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正在打压房价上涨的预期,令楼市出现拐点。在这两股相反作用的力量下,丹·艾瑞里认为,由于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市场预期,以实现对房价的控制。

股市去监管化非常危险

同样的道理,股市也是如此。传统经济学中并没有利益冲突这回事,自然也不认为有必要对抗这些力量,但行为经济学提供了另一个视角——这就是当前股市面临的一大问题。

丹·艾瑞里表示,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股市是一个充满了利益冲突的市场。放到当前市场下看,又有太多因素令人不安:特朗普、普京、英国脱欧……在这种紧张情绪下,利益冲突的影响更加被放大。

丹·艾瑞里提到,一个充满了利益冲突的市场,是有很多非理性行为的,市场并不像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能自我监管。目前,美国却正在对其去监管化,这显然是非常危险的。随着监管的减少,利益冲突变得越来越强大,对于金融市场来说,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

丹·艾瑞里还提到,很惊讶特朗普给市场带来的紧张情绪竟然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

以下是华尔街见闻与丹·艾瑞里的问答实录:

华尔街见闻:观察中国楼市长期走势可以发现,一方面,过去几年,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一直在攀升,这是由于城市化空间依然巨大,供不应求的局面不断加剧,这也就是传统经济学提出的供需关系推升房价。

另一方面,近来中国楼市出现拐点,房价出现普遍下跌,这是因为政府的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正在打压房价上涨的预期,这也就是行为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对房价波动的微观解释。

那么,您认为,在这两股作用相反的力量之下,中国政府是否可以通过政策调控市场预期来实现对房价的控制?

丹·艾瑞里:房子象征着人们的期望。正如人们选择搬到新的城市生活,是因为期望得到更好的生活。人们投资房子,可能会买一个比实际需要更大的房子,这都是因为期望。

在楼市处于下行轨道的时候,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行为。比如在美国波士顿,房价大跌的时候,人们就是不卖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锚定效应”这种效应在楼市和股市中都体现的很明显。如果你在某一价格买进了这个房子,你不会想要在房价跌到低于这一价格的时候卖出的。

这并不遵循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供需理论。有太多太多这样的非理性行为了。

关于楼市的另一个因素是,你很难决定你想在这上面花多少钱。比如,你现在决定搬到新的一座城市去了,关于房价这件事,你有哪些灵活性呢?很难很难去控制你该花多少,是你收入的20%还是30%?

我们之前研究过在美国人们是怎么决定要在房子上花多少钱的,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他们用在线计算器,算一下他们最多能借到多少钱,然后根据这个数字来看他们要买多少钱的房子。

这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方式。一个理性的方式肯定不是看别人能借你多少钱来决定买什么样的房子的。假如说我用在线计算器查了一下,喔我能借到一百万美元,难道这就意味着我花这一百万美元去买房是理性的吗?或者说难道这意味着把一百万全部用来投资房子是最好的方式吗?

我们应该从我要买房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开始。喜欢宅在家里的人可能应该花更多的钱买房,喜欢出门、经常旅行的人可能应该花少一点钱买房——理论上来讲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难的决定。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决定很大,你做决定就会更加理性。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做小决定的时候我们不会考虑太多,比如买咖啡;做大决定的时候我们依然考虑并不充分,比如买房、结婚。比如,你买个数码相机,你可能会对比50个产品;你买房子,买房之前你看的房源数量相比之下就并不足够了(想想两者价格比例来看)。

而且,从理性行为的角度来讲,这不只是看房源的问题,你还应该找个邻近的房子住上几周感受一下周边环境,你还可以在高峰期从那些房子里出行感受一下通勤。我们为这个决定做的远远不够,我们只是去一个房子,感受一下,走一走,想象一下它装上家具之后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并没有真正投入去做这个决定。

因此,即使是买房这样十分重大的决定,也存在着大量非理性行为。可能是这个决定太大了,我们就放弃了吧。

回到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调控来控制房价。在我看来,楼市是一个并不完全由供需决定的市场。如果你从传统经济学也就是供需模型的角度思考,这个模型并不总是适用——它只在非常特定的环境下才适用,包括这个环境需要去摩擦、进入和退出的决定都要很容易、完全自由、足够的比较价格和质量的能力。而这些条件在楼市里可以说是无一存在。我们通常只是假设这个市场遵循供需规则,但实际不是这样。

华尔街见闻:您认为股市也是一样的道理吗?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投资者和市场的行为方式,我们也会发现很多非理性行为在其中发挥作用,比如羊群效应造成股市暴涨暴跌。

您如何用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去解释当今股市的异常现象和产生原因?

丹·艾瑞里:跟楼市相比,驱动股市涨跌的当然不是同样的因素,但是同样是一堆非理性力量。

我们来谈谈监管和去监管的问题。这背后的经济逻辑是什么?

去监管背后的一个假设是,从长期来看,人们会做对的事情。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似乎不是,大多数证据表明,在“长期来看做对的事情”这件事情上,我们做的很糟糕。我们三餐胡乱地吃、不好好睡觉、不锻炼、吸烟、边开车边玩手机……你可以列出一长串清单。

传统经济学的逻辑假设是,人是有远见的,公司是有远见的,不需要去介入监管,因为公司和人会自我监管。在这些假设之下,美国正在“去监管”,这样做的代价是,极大的利益冲突。

但我们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利益冲突是非常强大的,甚至让人们变得盲目。尤其是涉及到医学、金融市场上的利益,利益冲突是毁灭性的。

那么,我们来看华尔街发生了什么?随着监管的减少,利益冲突变得越来越强大。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是邪恶的,但是事实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可怕的利益冲突。当你有利益冲突时,你会用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现实,你无法再正确的看待它。

所以,一个充满了利益冲突的市场,却将它去监管化,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这是其中一个问题。

来看现在的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里面,就是紧张。太多的原因了,因为特朗普,因为普京,因为英国脱欧。太多因素令人不安。我们最确定的一个事情就是,泡沫。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很惊讶特朗普给市场带来的紧张情绪竟然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

注:原采访用英文进行,华尔街见闻对内容进行翻译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开通华尔街见闻VIP会员,即刻获取金融市场体系化服务。*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