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开车了还需要买保险吗?自动驾驶可能“摧毁”汽车保险业

分析指出,到2035年整个市场的保费收入可能会下降12.5%。虽然以无人驾驶汽车为核心的新产品线将抵消部分损失,但保费收入的下降最终将超过增长。“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汽车保险业将是一个不需要消费者太多接触的行业。”

都没人开车了,还需要买保险吗?对于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汽车保险行业来说,无人驾驶或将给该行业带来一场巨大的生存危机。

彭博指出,保费和保险公司收入是基于司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实际撞车率所产生的。由于90%以上的事故都是因人为失误造成,对保险公司来说,将驾驶员排除在外将意味着巨大的变化。

不过美国《连线》杂志(Wired)报道称,虽然人们对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产生的事故感到担忧,但实验报告显示,自动驾驶汽车会让道路行驶变得更加安全。

汽车保险真的要关门了吗?

“这个问题在每一次战略对话中都会出现”,埃森哲保险客户服务部门高级董事总经理Michelle Krause对彭博表示,主要运营商“非常专注于理解(自动化)背后的技术,以及它们会提供哪些(保险和投资)机会。”

Krause团队与新泽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学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究团队在2017年合作发布的报告预测,随着自动化的普及,保险公司将面临困境。2035年,整个市场的保费收入可能会下降12.5%。虽然以无人驾驶汽车为核心的新保险产品线将抵消部分损失,但保费收入的下降最终将超过保费收入的增长。

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动力学助理教授David Ross Keith甚至直言:“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汽车)保险业将是一个不需要消费者太多接触的行业。”

但好消息在于,史蒂文斯研究团队预计,到2035年,美国道路上自动驾驶汽车将仅有2300万辆,不到目前总数的10%。目前自动驾驶汽车所需的技术修理成本极其昂贵,这也意味着,随着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汽车未能如愿下线投放市场,(正常的车险)保费收入最终还是会上升。

不仅如此,自动驾驶行业与汽车保险公司的责权纠纷仍然不清不楚,这使得“保险公司关门”变得非常困难。

Keith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质问:

如果激光雷达出现故障,算是汽车制造商的错还是激光雷达供应商的错?

如果驱动程序未能获得最新固件更新(而导致交通事故)算是车的错吗?

如果一辆拥有超级巡航系统的凯迪拉克汽车无法连接网络,那么需要对此事负责的是车企还是电信运营商?

如果无人驾驶汽车系统被黑了、被转到小偷手中怎么办?

如果市政单位把交通网络的数据丢失了怎么办?

他总结道:“人们必须弄清楚谁应该为这些不同的事情负责,因为这将决定大家应该为哪些风险投保。”

已经对此未雨绸缪的美国全国保险公司(Nationwide)的副总裁Teresa Scharn也表示出对无人驾驶汽车投保的难度:“如果我们从(无人驾驶)汽车上获取数据,评判风险的标准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即变得非常复杂。” 因为如今保险公司会跟根据驾驶员的性别、年龄和驾驶历史等因素进行评级。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助理教授Hyejin Youn认为,这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最好由政府来解决”。

不过Keith也表示,随着无人驾驶的推广,对投保人的保护政策也会变得更加广泛,无论乘客自己开不开车,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安全被保护。这意味着,保险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风水岭。

Scharn还展望了保险业和无人驾驶车企的关系——两者未来最顺畅的发展道路将是保险公司和车企各自掌握一个方向划分责权加强合作,“我们正在努力与汽车制造商建立更深厚的关系。”

无人驾驶的空间有多大?

无人驾驶已成为来自世界多国的整车企业、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高盛数据显示,到2030年,无人驾驶的市场规模将达1970亿美元,到204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美元。

2017年7月,奥迪发布全球首款L3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全新奥迪A8,2018年以来,美国打车平台Lyft称已完成超过5000笔无人驾驶订单,无人驾驶出租在迪拜、俄罗斯等国正式上路,百度与金龙客车L4级量产巴士“阿波龙”下线……这些“快动作”无不显示出科技公司、运营公司和整车企业三方势力对“攻占”自动驾驶市场都雄心勃勃。

“未来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麦肯锡未来出行研究中心报告称,由于本土及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辆及出行服务市场,无人驾驶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前景将十分广阔。预计至2030年,无人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华尔街对无人驾驶的前景分化: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要实现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化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到,根据财经媒体AXIOS称,由于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前景预期不佳,摩根士丹利汽车分析师Adam Jonas近期已将通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子公司Cruise Automation的估值从115亿美元下调至90亿美元。

上述媒体表示,此前自动驾驶的商业模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通过去掉驾驶员,每英里的驾驶成本会大幅下降,从现在的每英里2.50美元或3美元降至不到1美元,从而开拓出一个更大的市场机会。

但Jonas却不以为为然:“如果你对这个时机何时到来比较悲观,那就意味着没办法完全撤掉驾驶员,而这也就意味着整个事情的经济效益根本达不到”,到时候得到的就“不是一辆3万美元的无人驾驶汽车,而是一辆30万美元的有人驾驶汽车了”。

Waymo掌门人和苹果联合创始人也曾先后喊话称,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不可能存在,具有高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普及也还要几十年。

首先,L5技术(也就是无限场景下的无人驾驶)是永远的痛点。无人驾驶技术还未达到在任何天气和任何条件下都能驾驶的最高等级L5,而且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其次,无人驾驶技术无法超越人类。苹果联合创始人Steve Wozniak指出,道路是由人类建造的,人类是不完美的,而且汽车目前无法解释这一因素。

还有一个被更普遍诟病的原因是,自动驾驶的场景太多太复杂,算法达不到要求。场景无处不在、且十分复杂,所有无人驾驶车都需要面对某种不可预见的情况。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开通华尔街见闻金卡会员,马上领取2019全球市场机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