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甘肃东乡山坳里,大雪仿佛将天地连成了无穷尽的白色迷宫,零星生长着的旱柳、榆木让此间犹显沉寂。山坡上,悠然走来一群羊,成了这冬日即景里别样的活力。
这是乡民马忠华赶上山吃草的羊群,他在这山沟里养了20多年羊。
年关将近,到了羊肉最肥美的时候。不过,早早找到马忠华的不是各路羊贩子,而是碧桂园东乡扶贫工作组(下称“扶贫组”)。他们以每斤高于市场价两块钱的好价钱,一次性收购了35只。2018年出栏了七八百只羊,马忠华预测,有了碧桂园的帮扶采购,来年这个数字可以轻松破千。
“东乡羊的品牌树立起来,让外界尝到好品质,市场自然就打开了。”扶贫组组长张韬说。东乡族自治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也是碧桂园整体帮扶的全国14个贫困县之一。2018年4月,由张韬带队,一支14人的扶贫组扎根东乡,集团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不到一年,这支扶贫队伍就走遍了东乡24个乡镇的每一个角落,尽管经历过数不尽的困难和艰辛。
找到脱贫“领头羊”
马忠华祖祖辈辈都养羊,他7岁起跟着长辈放羊。他说,羊寄托了东乡人对生活的憧憬。山大沟深的东乡土地支离破碎,路险坡高,造成了极大的出行困难,却也因为十年九旱的高原干燥气候,出产高品质牧草,培育出了名声在外的东乡羊。“这里苦,就靠养羊过日子,再种一点土豆。养羊挣钱或者不挣钱,我都必须养,因为没有羊,人们生存不下来。”马忠华爱护新下的羊羔就像对小孙女一样。
“我们的羊都放到山上吃草去了,它每天都在锻炼,就像运动员,肉就瓷实。”马忠华恪守祖祖辈辈侍弄羊的方法,不给羊投喂含激素的饲料,宁愿花更多时间等待自然养成。“吃草的羊,肉再老,吃着牙齿底下都觉得香”。
养殖规模逐年扩大,马忠华请了7个羊倌,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日薪100元、平均年收入有三四万,直接带动7个家庭跨过贫困线。“现在一只羊能多卖六七十块,我们以后就多养、多卖、多带动,让那些在外打工干不下去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厂子大了,肯定需要更多人,就多吸收些贫困户进来。”
张韬说,马忠华们,就是东乡脱贫的“领头羊”。
消费带动养殖
在西北地区,手抓羊肉馆几乎随处可见。2007年“东乡手抓羊肉”注册成为东乡县乃至临夏州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品牌,是东乡风味的金字招牌。
扶贫组进驻东乡后,第一个帮扶的产业也是东乡羊。去年“双11”,碧桂园在广东顺德举办“爱在东乡”慈善晚宴,现场推介品鉴东乡羊,结果当场被认购6000只,后续总数则超过一万只。
整个12月,张韬带着扶贫组分4队连日奔赴在收羊路上。他们早上8点啃几个路边烤饼就出门,赶路下村,要在品质参差的羊里尽快选中合适的羊,体重在55斤至65斤之间,肥瘦适度且不膻的羊肉更符合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
收羊的场面热火朝天,村民们难掩兴奋。扶贫组将符合条件的羊一一过秤,记录重量,做好标记,打上耳标,装车运往清河源。第二天羊将被统一屠宰,排酸12小时后分割包装,依托碧桂园旗下的凤凰优选、碧乡等平台,用顺丰冷链发向全国,买家3天后就能吃上地道的东乡羊。
为了带动农户的积极性,扶贫组给出的羊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高两块,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只羊还能多拿60元补助。根据估算,相关产业大约能链接3000户贫困家庭,帮小户增收600~900元,帮大户增收3000~5000元。
教育扶贫是根本
龙泉学校建在龙泉镇的最高处,是镇上最大的学校,小学和初中共9个年级,1119名学生。近年学生数量激增,校舍问题突出,成了校长唐彬心里挥之不去的遗憾。一间小教室坐60多个学生,外面下雨里面漏雨,一间宿舍塞41个孩子,一家的娃共用一张床。
龙泉是东乡底子最薄弱的乡镇之一,也是碧桂园扶贫东乡的起点。2018年4月16日扶贫组入驻,5月22日工程开工,10月12日举行交接仪式,交付使用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学生宿舍,原有校舍内外也粉刷一新,耗时仅半年。援建后的龙泉学校可针对龙泉及周边5个乡镇扩招200名学生,并解决316名学生的住宿问题。
参与捐建龙泉学校是张韬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觉得橙色的新校舍特别鲜艳温暖。“将来,我带小孩过来,会很自豪地说,我是帮着一层层盖起来的。”
“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最根本的扶贫之策。”这是扶贫组的思路。在教育扶贫上,除了捐赠1700万元用于改善龙泉学校的基础设施,碧桂园还拿出100万元成立助学基金,持续三年资助全县贫困户学生完成学业。
每次去学校送物资,是扶贫组成员难得的轻松时刻。雪后的一天,我们跟着张韬去龙泉镇的马场小学慰问。简陋校园里,雪簇在枯枝上,像洁白的棉花。孩子们的纯洁眼神、稚言稚语叫人艳羡。也许,他们之后有机会走出大山,又带着知识和经验回到这里,参与振兴家乡。
在碧桂园帮扶的全国9省14县,类似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模式,每一天都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生。